藏地影像
首 页
Home
人物
character
民俗
folk custom
服饰
Clothes & Accessories
建筑
Architecture
风光
Scenery
动物
Animal
植物
Plants
特产
Special products
纪实
Documentary
艺术
Art
专题
special
旧照
Old Photos
收藏
Collection
摄影家
photographer
视频
Video
  相册分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相册展示 > 古迹
  • 湟中下马申1号烽火台
    湟中下马申1号烽火台,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记述:“位于湟中县共和镇下马申村西0.75千米处的山染上。该山体呈南北走向,东面山下为小康城川,川内有共(和)通(海)公路、小康城川河,西面山下为大草沟,沟内有砂石路一条;山染两侧山势均较为陡峭,长有沙辣、柠条、冰草等。台体周围荒草杂生。烽火台位于长城内侧,南距下马申壕堑 0.25 千米,向南0.01千米是下马申2号烽火台,东南2.16千米隔小康城川与李家庄烽火台相望,西北1.15千米隔大草沟与大草沟烽火台呼应。 该烽火台整体呈覆斗形,由底部向上收分1.75米,剖面呈梯形。台体系在自然基础上找平后就地取材,用黄士夯筑而成,土质细腻,夯层清晰,厚0.09-0.14 米;夯层中夹有杨柳树枝,多数已朽,现呈小孔状;夯层中还残留有栣木,为杨木,直径12-14厘米,台体四角从上至下暴霹有众多木楔。台体残高7米;底部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3米;顶部平面亦呈正方形,边长4.8米 。该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较好。台体东壁顶部坍塌,壁表面呈鱼鳞状龟裂,片状剥离现象严重,中部从上至下有裂纹一条,底部掏蚀凹进现象严重,壁上有晚期所刻的人名等刻字;南壁顶部局部坍塌,壁表面脱落严重,有许多杨柳树枝腐朽后所留的小孔,裂纹3条纵贯顶底,底部风蚀凹进或坍塌凹进局部悬空;西壁顶部坍塌成缓坡,壁上风蚀凹槽较多,底部坍塌凹进现象严重;北壁顶部高约1米部分坍塌呈二层台,壁表面呈鱼鳞状龟裂,片状剥离现象严重,有裂纹2条及横向风蚀巴槽,西端有一直径约0.8米的土洞。损毁原因主要为自然因素的破坏,表现为裂纹、坍塌、风蚀、片状剥离等。 《西宁志》 记载:“西宁卫 领墩七十有四,守瞭军三百四十五名⋯⋯小康缠墩 城西一百里。”〔1〕“城〞指西宁卫城,在今西宁市城中区。下马申1号烽火台位于小康城川西侧的山梁上,其东距西宁卫城约38千米,距腐虽与文献记载出入较大,但以方位、名称来看都与此峰火台基本吻合,依此推测该烽火台即为 “小康缠墩”。该烽火台应为明代所建。 该烽火台东侧小康城川内下马申长城墙体上原有小康缠聞门一座,从其所处位置来分析,应为该闠门报警的烽燧之一。”
    HuangzhongShimashenNo.1BeaconT
湟中下马申1号烽火台
HuangzhongShimashenNo.1BeaconT
  • 湟中区共和镇大草沟烽火台
    湟中区共和镇大草沟烽火台,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叙述:“位于湟中县共和镇大草沟村西北0.45 千米处的山梁上。该山体呈南北走向,东面山下为大草沟,沟内有砂石路一条,西面山下为边墙沟,沟内有共(和)转(嘴)公路;山梁两侧山势均较缓,长有柠条、马莲及冰草等。台体周围荒草杂生。烽火台地处长城内侧,西距转嘴壕堑1段0.57千米,东南1.15千米隔大草沟与下马申1号烽火台相望,西北1.47千米与转嘴烽火台呼应。 该烽火台整体呈覆斗形,由底部向上收分约1.6-2.4 米,剖面星梯形。台体系在自然基础上找平后就地取材,用黄土夯筑而成,土质细腻,夯层厚0.09-0.12 米;夯层中夹有较多的杨柳树枝,现大部分已朽,仅剩小孔;夯层中还发现有椎木孔洞,孔径0.08-0.12 米。台体残高6.7米;底部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8米;顶部平面略呈正方形,边长2.8米。该烽火台整体保存状況一般。台体四壁、顶部均坍塌,四壁表片状剥离现象严重。东壁表层脱落严重,坍塌堆土高约 1.2 米,中部壁面凹凸不平,有鸟窝2个,北端由下向上有十余个脚窝可通台顶;南壁有风蚀凹槽及3条裂纹,底部雨蚀凹进;中部从上至下有上宽下窄浅冲沟一条,有鸟窝2个,底部局部坍塌;北壁表面片状剥离现象严重,壁下堆土较多,高约0.6米,中部有鸟窝1个。 损毁原因主要为自然因素的破坏,表现为自然坍塌、雨蚀、风蚀、片状剥离、动物破坏等。该烽火台位于大章沟西侧的山梁之上,地势高耸,视野开阔,周围远近环境一览无余。烽火台西侧山下边墙沟内转嘴长城墙体上开有“等寺沟閻门”,从其所处位置来分析,应是作为闖门报警的烽燧之一。”
    DacaogouBeaconTowerinGongheTow
湟中区共和镇大草沟烽火台
DacaogouBeaconTowerinGongheTow
  • 湟中共和镇王家山烽火台
    湟中共和镇王家山烽火台,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记述:“位于湟中县共和镇王家山村三社 (虎家湾)南0.8千米处的大墩岭上。该山体呈西南至东北走向,西北级,东南陡。台体南侧为麦刺沟,沟内有转嘴村七社,西北距尕布沟1.04 千米。台体周围长满冰草、狼毒花等。烽火台位于长城外侧,东北距王家山壕堑1段0.4千米,东北1.42 千米处的山嘴上为转嘴烽火台。 该烽火台下部被堆土所掩埋,从露出;部分来看,整体约呈覆斗形,底大顶小,剖面呈梯形。台体系用黄士夯筑而成,夯层厚0.07-0.13 米。台体残高5.9米;台体大部被堆土所掩埋,底宽不详,暴露部分东壁残长4米,北壁残长6.3米;顶部残塌严重。 该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顶部残塌严重,西部呈坑状,有人为挖掘痕迹;台体下部掩埋于堆土之中。东壁上部仅存北面部分;南壁和西壁上部坍塌殆尽,雨水冲刷和人为踩踏痕迹明显,其下堆土高约3米;北壁上部表层大面积坍塌,呈孤形凹进,壁下堆土较多,堆土顶部长满黄刺。损毁原因以自然因素的破坏为主,人为因素次之,主要表现为自然坍塌及人为挖掘、踩踏等。 《西宁志》记载:“西宁卫 领墩七十有四,守瞭军三百四十五名.…哈儿卜墩 城西一百二十里。”“城”指西宁卫城,在今西宁市城中区。王家山烽火台东距西宁卫城约48千米,距离虽与文献记载出入较大,但从方位来看与此烽火台基本吻合,依此推测该烽火台即为“哈儿卜墩”。该烽火台应为明代所建。 该烽火台四周可作为通道的沟谷众多,西北的尕布沟、西南的盘道沟等多处设有峽榨;加之此处地势高耸,视野开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从其所处位置来判断,应属峽榨性质的烽火台。尕布沟等沟内如发现敌讯,遂立即报警。”
    WangjiashanBeaconTowerinHuangz
湟中共和镇王家山烽火台
WangjiashanBeaconTowerinHuangz
  • 湟中共和镇转嘴烽火台
    湟中共和镇转嘴烽火台,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记述:“位于湟中县共和镇转嘴村二社北0.55千米处的山嘴上。该烽火台南、北两侧为小山沟,东面山下为边墙沟,尕主寺(嘎珠寺)在其西南0.35千米处的小山沟内。台体北侧为耕地,南侧为土路,向东8米处为尕主寺转经塔,塔东边墙沟内有共(和)转(嘴)公路呈西南至东北向通过。烽火台位于长城内侧,向南0.46千米为转嘴壕堑2段,西距王家山壕堑 1 段1.08 千米,西南1.42千米处为王家山烽火台,东南隔边墙沟与大草沟烽火台相望。 该烽火台大部被人为挖毁,仅残存北部少许,形制不详。台体系黄士夯筑而成,土质细腻,夯层厚0.2米。台体残高3.5米;残存台体底部东西长 11米,南北不详;顶部东西长6、南北宽2.1米。...整体保存状况差。台体顶部被削平。除北壁下部少许外,其余大部被人为挖毁。南侧断面下堆土较多,散落有众多的夯士块。北部堆土下部因扩张耕地而有切削迹象,堆土上长满蒿草。损毁原因主要为人为因素的破坏,表现为修路挖毁 台体。《西宁志》 记载:“西宁卫 领墩七十有四,守瞭军三百四十五名……第四沟墩 城西一百里。”“城”指西宁卫城,在今西宁市城中区。转嘴烽火台位于转嘴所在的边墙沟西侧山梁上,其东距西宁卫城约45千米,距高星与文献记载略有出入,但从方位来看与此烽火台基本吻合,依此推测该烽火台即为 “第四沟墩”。该烽火台应为明代所建。该烽火台东侧边墙沟内转嘴长城墙体上原有第四沟聞门一座,从其所处位置来分析,应是作为間门报警的烽游之一。”
    ZhuanzuiBeaconTowerinHuangzhon
湟中共和镇转嘴烽火台
ZhuanzuiBeaconTowerinHuangzhon
  • 湟中多巴通海堡(镇海堡)
    湟中多巴通海堡(镇海堡),从靳育德先生的文章中得知:通海堡历史上曾几度易名,从明代中期改称镇海堡,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改名为“通海”。它东距西宁约25公里,是湟中区多巴镇管辖下的一个村。城址东西长307米,南北宽243米,设东西二门,两月城有三面,长58米,城高8米,基厚6.4米,顶宽3.2米。汉王朝在今西宁以西设临羌县,初建在今西宁市湟源县南古城,后迁往镇海堡。东汉章帝建初二年,以甘肃武威太守傅育为护羌校尉,移驻临羌,以管理当时遍居青海东部地区的羌人部落。临羌县是汉王朝在青海地区最早设置的四县之一,属金城郡,为湟水上游第一县,到唐代吐蕃势力伸入河曲时改为临蕃城。从明正德四年开始,直到嘉靖、万历年间,西海蒙古成为明王朝心腹之患,当局改临蕃城为“镇海堡”。历史上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小战争无数,新中国成立后,因村镇建设,古城遗址已看不到,只有几块石碑和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火圣庙和关帝庙的部分建筑痕迹。
    HuangzhongDuobaTonghaiFort(Zhe
湟中多巴通海堡(镇海堡)
HuangzhongDuobaTonghaiFort(Zhe
  • 湟中多巴拉卡明长城下山城(下戍堡)
    湟中多巴拉卡明长城下山城遗址(下戍堡),位于湟中区多巴镇加拉山小克麻村东北山,与拦隆营之间的山头上,与上山城直线距离670多米,城池已人为破坏,用于平整梯田,具体轮廓无法看清。2024/5/30,拍摄。
    HuangzhongDuolaKamingGreatWall
湟中多巴拉卡明长城下山城
HuangzhongDuolaKamingGreatWall
  • 湟中多巴拉卡明长城上山城(上戍堡)
    湟中多巴拉卡明长城上山城(上戍堡),位于湟中区多巴镇加拉山小克麻村西南山头上。与东北下山城直线距离670多米。
    HuangzhongDuolaKamingGreatWall
湟中多巴拉卡明长城上山城
HuangzhongDuolaKamingGreatWall
  • 湟中多巴加拉山明长城壕堑遗址
    湟中多巴加拉山明长城壕堑遗址,湟中多巴加拉山明长城遗址,《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加拉山明长城边墙(土墙)分为两段,364.9米,壕堑分为四段,总长为2383.1米。2024/5/30,拍摄。
    HuangzhongDuobajialaMountainMi
湟中多巴加拉山明长城壕堑
HuangzhongDuobajialaMountainMi
  • 湟中多巴加拉山明长城遗址
    湟中多巴加拉山明长城遗址,《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加拉山明长城边墙(土墙)分为两段,364.9米,壕堑分为四段,总长为2383.1米。我们在实地拍摄时,拍到疑似烽火台两处,营盘一处,不知这些是何时修筑,是否与明长城有关,希望得到专家学者指正。
    HuangzhongDuobajialaMountainMi
湟中多巴加拉山明长城遗址
HuangzhongDuobajialaMountainMi
  • 平安区洪水泉村南面烽火台
    平安区洪水泉村南面烽火台,位于平安区洪水泉村清真寺南面1公里处高台上,距南面永安烽火台500多米。周围都是农田。
    ThebeacontowersouthofHongshuiq
平安区洪水泉村南面烽火台
ThebeacontowersouthofHongshuiq
  • 平安区井尔沟东面烽火台
    平安区井尔沟东面烽火台,位于平安区洪水泉乡井尔沟东面山坡上。
    ThebeacontowertotheeastofJinge
平安区井尔沟东面烽火台
ThebeacontowertotheeastofJinge
  • 平安区永安烽火台
    平安区永安烽火台,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叙述:“位于平安县洪水泉乡中学南约 0.238千米处的一个东西向的山染之上。烽火台南北两侧山崖陡峭,南侧约 0.06千米的半山腰有一条进人永安村的村庄道路。西距平安镇至洪水泉乡的乡镇公路约1.5千米,东距糜子湾烽火台约4千米。 烽火台整体呈覆斗形,由底部向上收分 1.5-2米,剖面呈梯形。台体系用黄土夯筑,夯土层内夾杂少量的碎石块。夯层厚0.14-0.18 米。台体高3米;底部略呈方形,边长6.8-7.8米;顶部略呈长方形,东壁长 4.9、西壁长5.1、南壁长4.8、北壁长3.4米-。 该烽火台整体保存程度较差。台体顶部堆有大量的石块和红砖碎块。四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坍塌、裂缝、雨水冲痕。南壁有2条宽0.3-0.5米雨蚀冲沟,贯穿台体;东壁和北壁下部被削挖,造成台基高悬地表0.5-0.8 米;东壁和西壁均有一条宽0.5米的登台斜径。损毀原因同于上述烽火台。”
    Yong'anBeaconTowerinPing'anDis
平安区永安烽火台
Yong'anBeaconTowerinPing'anDis
总计 410 个记录,共 35 页,当前第 2 页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友情链接: 青林摄影(网易博客) | 藏地影像微信公众号 |
电话:13897162734 18997226648    邮 箱:815530929@qq.com
藏地影像版权所有      征图信息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