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影像
首 页
Home
人物
character
民俗
folk custom
服饰
Clothes & Accessories
建筑
Architecture
风光
Scenery
动物
Animal
植物
Plants
特产
Special products
纪实
Documentary
艺术
Art
专题
special
旧照
Old Photos
收藏
Collection
摄影家
photographer
视频
Video
  相册分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相册展示 > 古迹
  • 西宁古城墙遗址
    西宁古城遗址,位于西宁城中区白玉巷清真寺西面200米东方明珠楼旁,石碑上刻着“明长城---西宁古城”字样。东西走向城墙残存约10米,南北走向城墙残存约20米。 《青海段明长城》中描述:“位于西宁市城中区。此处为湟水南岸的二级阶地,地势较为平坦。该城北距湟水0.5千米,西距南川河0.18千米。该城根据文献记载及实地调查来看,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00、南北宽约1000米,周长4600米,面积130万平方米。城门及墙体设施已破坏无存。城墙系在自然基础上找平后就地取材,用砂砾土、黄土分段版筑而成,夯层厚0.15~0.2米。嘉靖二十一年,墙外包砖。 城门:原有四门,现已无存。东墙:残存两段。一段位于花园北街西约75米、原西宁第五皮鞋厂内(现正在拆迁),长54、高8~12米,底宽、顶宽均不详;其中0米-32米段墙体东边因搞基建被削直,西部由于盖楼被挖掉一半;中段长约2.3米墙体土色有异,显然系晚期修缮所为;墙体东侧下散落有较多包砌城墙的青砖,部分砖面上模印有“官月”二字。另一段位于花园南街西约15米处(最近)的居民区内,长107米,高3~9米,底宽、顶宽均不详:此段墙体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墙体两侧及顶部均为民居。南墙:全部消失无存。西墙:残存一段,长25米,位于长江路东侧约30米、张氏集团大楼北侧,仅残存部分墙基。墙体东侧为民居,西侧因基建施工被下切约3米。北墙:残存四段。从西向东依次为:第1段墙体位于西宁市工商管理所家属楼北侧,长23米,高6~10、底宽6-12.5、顶宽3米;墙体周围均为高大建筑。第2段墙体位于西宁市城中区文化馆(设在香水寺内)南侧的土崖之上,长75米,高12、底宽19、顶宽7米;此段城墙外部包砖,大多为素面砖,少量砖面上模印有“月”字,砖长43、宽22、厚10厘米,包砖厚度0.9米,错缝砌筑,用白灰作为黏合物:此段城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3段墙体位于瑞和园小区北侧,西距第2段城墙约59米,长20米,高2.3-9、底宽6、顶宽2米,夯层厚0.15~0.2米。第4段位于新民家园小区北侧,长30米,高2~3、底宽2.6、顶宽2米。关厢:位于东门外,仅残存一段北墙,长37米,高12、底宽7、顶宽2.7米;系用沙砾土夯筑面成,夯层厚0.2-0.3米;墙体周围散落有较多包砌城墙的青砖,部分砖面上模印有“官”字,砖长39、宽18、厚8厘米。根据文献记载,该城四面墙体上均开有城门,门外有瓮城,还有4座角楼,19座敌楼,城外有护城壕,东门外连有关厢。城内主要设施原有公署、仓储、学校、庙宇等数十处,现大多已毁。该城整体保存状况差。城墙大部缺失,仅残存数段,墙体设施及城内遗迹多数损毁无存。损毁原因主要为人为因素的破坏,表现为城市建设等。该城为明代西宁卫的卫城,在《西宁卫志》、《西宁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述,《西宁府新志》对该城的历史沿革、城池结构与规模、历次增修等均有详尽的记载:“西宁府城因里为基,池不能环,古中地。汉建西平亭,魏黄初三年为西平郡。凭倚西平亭,增筑南西北三城。晋因之。元魏、隋为都州,大业中复为西平,唐为部州西平郡、都督府。没吐蕃,号青唐城。宋复建部州,崇宁中改为西宁州,元因之。明洪武十九年,命长兴侯耿秉文率陕西诸卫军士筑之。基割元西宁州故城之半,周围九里一百八十步三尺;高厚皆五丈。月城高四丈,壕深一丈八尺,阔二丈五尺。门四,角楼四,敌楼一十九,逻铺三十四,东门连关厢,商贾市肆皆集焉。嘉靖二十一年,兵备副使王员重修,于稍门添月城。万历三年,总制兵部尚书石茂华、巡抚都御史侯东莱会题加修。兵备副使平康裕、董汝汉,分守参将萧文奎、凉庄游击吴钺,督率军民龙材加修,腹土肤砖,始称巩固。二十二年,兵备副使余良枢、参将达云创建东城楼,又补筑城,广表七百五十八丈,门楼二,敌台四,角楼二,逻铺六。二十四年,按察使刘敏宽委通判高第增置关城悬楼一十八座。皇清康熙四十八年,卫守备廖腾炜补修。雍正三年,改为郡治。十一年,办理喝斯军需散秩大臣兼署西宁总兵官印务范时捷以城蝶多颓缺,奏请重修。委署北川营游击晏嗣汉,同原任西宁道杨汇经营督理。董其役者,为署城守营都司孙兰、西宁县知县沈予绩。修垣为丈者一千五百三十有六,内哀实土,外用砖,东西南北为门。为楼者四,增修者二,加如之。四隅增望楼四,为牌脱者一百九十有八,为炮台者三十有一,为驰道、为榨门者各四。言言亿伦,金汤益固矣。”
    XiningAncientCityWallSite
西宁古城墙遗址
XiningAncientCityWallSite
  • 西宁山陕会馆
    西宁山陕会馆始建于公元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最早建在今东关大街路北,大约在如今的义乌商贸城那里。1895年7月因西宁东关及南川发生民乱,山陕会馆遭焚毁,由于资料的奇缺,会馆原貌已无从考证。1899年,由山西、陕西商人再度筹资,在现址即城中区饮马街东侧的兴隆巷,当时称之为“后街”的地方购地重建,建起了规模更为宏大,布局严谨,殿宇华丽,结构精巧的新山陕会馆。   建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这座山陕会馆,据我省著名文史学者靳育德先生提供的资料显示,新建的这座会馆坐北朝南,前临今兴隆巷,后接今新民街,一进四院,气势宏伟。会馆前有广场,青石板铺地,两侧砌有砖墙,上饰砖雕、人物花卉,艺术之精令人叫绝;广场北为山门,上悬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书“山陕会馆”大匾;过山门,下石阶,院中设钟、鼓二楼,巨钟、大鼓和广场上高悬的旗帜遥相呼应,增添了会馆的肃穆与威严;钟鼓楼后为会馆戏台,坐南向北,为两层;两侧建有包厢式的二层楼,共36间,名曰“春秋楼”;戏台正对三间大殿,名“香厅”,香厅后即为会馆主要建筑“关帝殿”;关帝殿后有一幽静小院,北侧又有一两层楼,即“三义楼”;三义楼两侧又附设两个小院落,分别为财神殿、禅院和议事场所。山门、戏台、香厅、关帝殿、三义楼沿会馆中轴线依次排开,自然形成了四个相互连通又各自独立的院落。各殿宇中均为方砖铺地,屋宇金碧辉煌,斗拱高翘,彩绘焕然,集中显示了山陕商人的财力与人气。   1987年,西宁市人民政府将山陕会馆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市政府出巨资安置原有使用单位,并依照山陕会馆布局和主要殿堂风貌开展了恢复工作,2014年再次启动修缮工程。山陕会馆经过两次大规模修缮后于2016年新年伊始向市民重新开放。自此,拉开了全市文化惠民活动序幕,掀起了一股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潮。
    ShanshanGuildHallofXining
西宁山陕会馆
ShanshanGuildHallofXining
  • 西宁拱辰门(北城门)
    西宁拱辰门(北城门),公元758年到公元1227年,西宁为吐蕃、唃嘶啰、西夏、金所争夺,元朝时西宁相对稳定,明中央政权进入青海,为保障河湟及青海牧区的安定,明洪武六年(1373)正月,明朝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洪武十九年(1386年),长兴侯耿秉文率领军士割原西宁州城之半筑城,城呈方形,城墙高为五丈(16米),厚亦五丈(16米),城四面各开东、南、西、北四个门,并建四门楼。其中,北门原址在今北大街最北端,因当时北门与湟水河相望,北门坡下又有北门泉,又俗称“水门”,故城楼匾题“拱辰”。 西宁卫北门城楼屹立500多年后,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2007年,西宁城中区政府投资900多万元,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按原貌修复了西宁北门城楼。拱辰门城楼突出表现民国时期的西北建筑风格,由城台和两层楼组成,城楼为大木结构,彩绘采用汉藏结合的方式,突出表现西北民间风俗。
    GongchenGateofXining(BeichengG
西宁拱辰门(北城门)
GongchenGateofXining(BeichengG
  • 门源泉口镇卡石头沟三角城遗址
    卡石头沟三角城遗址,位于海北州门源县西北冷龙岭山南麓泉口镇黄树湾村卡石头沟垴台地上。当地人称“杨家三角城”,与北宋杨家军有关。距黄树湾村北约7公里,航拍还能看清三角城具体轮廓,西河坝沟堰塞湖遗址距三角城只有几百米,过去这里有关山清水秀好风光,适宜人类生存。
    SiteofKashitougouTriangleCity,
门源泉口镇卡石头沟三角城
SiteofKashitougouTriangleCity,
  • 门源旱台红山城东面烽火台
    门源红山城东面脚下台地烽火台,从地形看红山城上下两城相连,其东面山脚下的台地上有类似烽火台的土堆和其相连的四方城遗址,相距红山城只有几百米,海拔高度比红山城低,本人猜测应该是红山城防御体系的组合之城。
    ThebeacontowerintheeastofHongs
门源旱台红山城东面烽火台
ThebeacontowerintheeastofHongs
  • 门源旱台红山城烽火台遗址
    门源旱台红山城烽火台遗址, 位于海北州门源县旱台乡黄岗村红山顶古城遗址西头,地基土堆呈圆形,土堆成为当地百姓祭祀地,是周边环境最高之处,当地人称红山顶俄堡(博)。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墙夯筑,北向开一门。城墙四角均有马面。始建于唐代。
    MenyuanHantaiHongshanCitybeaco
门源旱台红山城烽火台遗址
MenyuanHantaiHongshanCitybeaco
  • 门源浩门镇下疙瘩村段明长城遗址
    门源浩门镇下疙瘩村段明长城遗址,此段位于与浩门镇头塘村西的浩门河道上,起自浩门镇头塘村村西100米的夹道上,过浩门河到北岸浩门南关村西南2000米的门源碳化硅厂,南墙外浩门河北岸边止,保存差,全长1090米。
    MingGreatWallSiteinXiagedaVill
门源浩门镇下疙瘩村段明长
MingGreatWallSiteinXiagedaVill
  • 门源浩门镇中疙瘩村段明长城遗址
    门源浩门镇中疙瘩村段明长城遗址,此段起自科技示范园以北0.3千米,浩门镇西关村西约1千米的土坎,至上疙瘩村村东南0.24千米的岗青公路北侧的农田中,全长693米,保存一般。5、浩门镇南关村西南2千米的门源碳化硅厂围墙南侧的浩门河北岸边,至门源县科技示范园以北0.3千米的土坎上,绵延在较为平整的农田中和密集的村落间,保存较差。
    RuinsoftheMingGreatWallinZhong
门源浩门镇中疙瘩村段明长
RuinsoftheMingGreatWallinZhong
  • 门源浩门镇上疙瘩村段明长城遗址
    门源浩门镇上疙瘩村段明长城遗址,浩门镇上疙瘩村村东南0.24千米,岗青公路北侧至浩门镇上疙瘩西北0.6千米。从上疙瘩村东沿伸上疙瘩村西北0.6千米,长2053米,墙体保存较差,多数地段已被损毁殆尽。此段长城起自上疙瘩村西北1.3千米处止于的上疙瘩敌台中心点,长692米,墙体整体保存程度差。上疙瘩长城3段从上疙瘩村西北1.3千米处的上疙瘩敌台开始,自南至北沿老虎沟的支流东岸和老虎沟河高耸的河卵石堆积岸边顶部辗转延伸至老虎沟口古城角楼的中心止,全长10156米,现存墙体保存差,多数地段已被损毁。
    RuinsoftheMingGreatWallinShang
门源浩门镇上疙瘩村段明长
RuinsoftheMingGreatWallinShang
  • 门源头塘山梁明长城及烽火台遗址
    门源头塘山梁明长城及烽火台遗址,位于海北州门源县浩门镇头塘村西面山梁上,此段长城属于山险段,长城痕迹较明显。其山下北面是浩门河,也称大通河,属于河险长城段,无法辨别长城痕迹。
    ThesiteoftheGreatWallandthebea
门源头塘山梁明长城及烽火
ThesiteoftheGreatWallandthebea
  • 门源北山乡上疙瘩敌台
    门源北山乡上疙瘩敌台,位于海北州门源县北山乡上疙瘩村西北1.3千米处,敌台墙基正方形,在上疙瘩明长城段上,遗址稍有隆起,损坏特别严重。
    AknotintheenemystationinBeisha
门源北山乡上疙瘩敌台
AknotintheenemystationinBeisha
  • 玉树曲麻莱麻多乡格萨尔登基台遗址
    格萨尔登基台遗址,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扎加滩北面小山坡上(地图坐标:盖寺由池),距麻多乡38公里。格萨尔登基台遗址用石板垒成,台长1.8米、宽1.4米、高2米。以前在室外,经过漫长岁月风蚀雨淋,2011年第一次拍摄时可以看到高台石板地基融为一体。回望历史,格萨尔赛马称王后端坐在石板垒砌的台基上举目远眺一马平川的扎加滩,岭国骑兵欢呼胜利,吐蕃儿女渴望和平的呐喊声响彻黄河源头。
    GesarDengtaiSite,MaduoTownship
玉树曲麻莱麻多乡格萨尔登
GesarDengtaiSite,MaduoTownship
总计 161 个记录,共 14 页,当前第 1 页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友情链接: 青林摄影(网易博客) | 藏地影像微信公众号 |
电话:13897162734 18997226648    邮 箱:815530929@qq.com yqlmmcr@163.com
藏地影像版权所有   青ICP备10245663号    征图信息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