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影像
首 页
Home
人物
character
民俗
folk custom
服饰
Clothes & Accessories
建筑
Architecture
风光
Scenery
动物
Animal
植物
Plants
特产
Special products
纪实
Documentary
艺术
Art
专题
special
旧照
Old Photos
收藏
Collection
摄影家
photographer
视频
Video
  相册分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相册展示 > 建筑 Architecture
  • 海东市乐都联星堡
    海东市乐都联星堡,位手海东市乐都区共和乡联星村三社。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描述:“联星村为共和乡政府所在地。该堡地处川水地带,东临碾伯镇至共和乡的共和达拉公路,西距弩木赤沟水 0.2千米,该沟水系湟水支流,由北向南注人湟水。堡内现有住户3户,10余人。该保平面格局不清,形状不详,堡门位置不清。堡墙系用黄士夯筑,夯层不消晰,仅残存局部南墙与西墙。南墙残长 12 米(现已被仁削利用为农居院墙),西墙残长35.5米,底宽0.9-3.6、顶宽0.6-3.3、残高1.3-4.7米。墙体中发现有梅木及木楔痕迹。 该堡整体保存差。格局不清,损毀严重,东墙和北墙已消失,南墙和西墙残存部分墙体。损毁原因以人为因素为主,堡墙因村民修建农居被挖毀,自然因素表现为自然坍塌、植物生长。 据记载:“城东……一百二十里有深沟堡、旱庄堡、餐木只沟营。”这里的“城〞指西宁卫城。联星堡俗名官堡子,堡现在所处位置当地村民称为餐木赤,因周围有一条弩木赤沟,由此得名。又据 《乐都县志》记载:“明先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都督鲁鉴在西宁卫境内设马营 12 处,每营派守兵 15 名。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废。乐都境内的3处是努木赤沟马营、迭尔沟马营、羊防子沟马营。从联星堡地处乐都县通往达拉乡的交通要道上,又周边有一条冬木赤沟,从其所处位置推测,该堡可能属弩木赤沟马营,应始建于 1480年,废弃于1512年。”
    LeduLianxingFort,HaidongCity
海东市乐都联星堡
LeduLianxingFort,HaidongCity
  • 海东市乐都破羌城(破羌县故城)
    乐都破羌城,也称破羌县故城,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老鸦村内,始建于西汉。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中描述:“根据《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清乾隆《西宁府新志〉(卷七)等考证,建于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东汉因之,晋时县废。现仅存东北角城墙。北段墙残长21米,宽4.5米,墙高 3~5米;东段墙长 39米,宽4.5米,高2~3米。墙夯土筑,城门不详,未见文化遗物。”如今此次拍摄时,只找到了一段不到十米的残墙。据当地村民讲,没有修建高速公路前城门还在。
    LeduPoqiangCity,HaidongCity(Ol
海东市乐都破羌城(破羌县
LeduPoqiangCity,HaidongCity(Ol
  • 乐都马营乡黑古城遗址
    乐都马营乡黑古城遗址,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马营乡黑古城村北。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省分册》叙述:“始建于宋代,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城随地形而筑,南低北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 410 米,南北宽 170 米。南北二墙各有马面一个,长5米,宽8米。城墙夯士筑,东、西各设一门。城内散布青砖、莲花瓦当、宋代瓷器残片等。疑为筑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的德固砦。”东西两面皆附有瓮城。
    BlackAncientCitySiteinMayingTo
乐都马营乡黑古城遗址
BlackAncientCitySiteinMayingTo
  • 乐都冰沟城 -城背后1号堡
    乐都冰沟城,位于海东市乐都区芦花乡城背后村南0.2千米的冰沟沟谷北侧山坡上。官方称城背后1号堡城背后1号堡。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堡位于城背后村西南,南、西两面均临大沟;南侧0.2千米处有冰沟水,注人甘肃境内大通河,属大通河的支流;北依大山。该堡附近现住有 100 余户居民,此处村民居住较为集中,人口有300-400人。该堡位于长城内侧,北距城背后村壕堑0.8 千米。 该堡平面呈长方形,形制较为规整。南北长123、东西宽 86米,周长418米,面积为 10578 平方米。堡门位于南墙中部,门宽6.5米,门外有瓮城。北墙中部外侧筑有马面一座。堡墙及瓮城系用黄土分段版筑而成,夯层厚 0.1-0.13米。 墻体:损毀较甚,残存局部。东、西墙长 123 米,南、北墙长 86 米。墙体现存高 0.3-4.2米,部分墙体消失无存或仅存墙基,底宽3.6-4.2、顶宽0.8-3.2米。 马面:位于北墙中部外侧。高7.7米;底部南北长15、东西宽10米;顶部东西长9.8、南北宽6.2米。 瓮城:位于堡门外侧,呈方形。瓮城外城门位于东墙墙体中部,城门南北长7.5、东西宽3米。墙体坍塌严重,外侧形成数米高的斜坡。西墙和南墙较为完整,东墙及北墙残存局部,底宽3.6-3.8、顶宽1.3-1.8、残高3.5-5.5 米。墙体底部残体严重,有许多孔洞和风蚀的平行凹痕。 该堡整体保存较差。西、北、南墙墙体残存局部,东墙、南墙被开垦耕地损毁,仅存部分墙基。 南墙墙体外侧风蚀严重,呈棋状或孔洞状,底有水蚀凹槽。墙体中间及底部有人为掏挖的梯形土洞及窑洞。西墙因村民扩张耕地,有长80 米的墙体被拆毁。墙体底部植物生长茂盛。 该堡损毁原因:自然因素表现为风蚀、雨侵、日晒、植物生长等;人为因素有扩张耕地拆毁墙体。 冰沟,是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的所经之地,亦是甘肃永登进人青海的重要门户。据《西宁府新志》及《甘肃新通志》 记载,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 年)即在冰沟筑城,置冰沟驿。明成化时,因旧堡水远故移居他处另建新城,故冰沟城应有新、旧两处城池。冰沟城在民国十二年 (1923 年) 前一直是一个繁华的小镇,有商业店铺、旅店、社学、寺庙。民国十四年 (1923年)以后,因官道改老鸦峽而废,城址仍保存。 城背后1号堡俗称“冰沟新城〞,位于冰沟北侧二级阶地上,为冰沟两侧最为开阔的地带,南望冰沟沟谷,北依山城,长城主线城背后村壕堑位于山顶之上,呈环形将城围住,距乐都县城东北约45千米。据记载:“冰沟堡在县(指碾伯县)东九十里。明成化时,因旧堡水远移此。城高二丈五尺。"从城背后1 号堡俗称 “冰沟新城”、地理位置及与乐都县城的里距分析,城背后1号堡应是文献记载中后建的 “冰沟新城”,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历史上曾一度繁荣,至1925 年老鸦峽公路开通后废奔。”
    LeduBinggouCity-No.1CastleBehi
乐都冰沟城-城背后1号堡
LeduBinggouCity-No.1CastleBehi
  • 乐都贡巴古城遗址
    乐都贡巴古城遗址,位于海东市乐都区下北山芦花乡冰沟古道旁,营盘湾村东 120 米处,始建于清代。据光绪暨民国《西宁府续志》卷八记载,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 年)。城南低北高,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 65米,南北宽 60米。墙夯筑,高约5 米,基宽 1.8米,夯土层厚 0.1米。南向门。城内有隆起的三条房屋殿堂基地。城内散布遗物有砖、瓦当等,城墙垣保存完整。
    LeduGongbaAncientCitySite
乐都贡巴古城遗址
LeduGongbaAncientCitySite
  • 乐都碾伯古城
    乐都碾伯古城,位于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古城大街北侧乐都一中和乐都县政府家属院内。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古城周围为乐都县城区,地势开阔,其南侧0.5千米有湟水河和109 国道东西向穿过。1982年碾伯古城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立碑2座,一座位于北墙外侧,一座立于乐都县第一中学校园内北墙南侧。 碾伯古城南墙已消失,仅存北墙、局部东墙利和西墙,故平面形制不清,东西长 358 米,南北宽、周长及面积不详。东北角、西北角立有角楼,北墙外侧筑有马面两座。 墙体系用黄土分段版筑而成,版长4.3米。东墙残长 35 米,墙体顶部被破坏削挖,人为削挖高11、底宽13.6、顶统7.5米。地面散落有灰陶片、碎砖、白灰等遗物;西墙残长 61 米,底宽不详,顶宽0.9-2.2米;北墙总长358米,墙体底统14、顶宽5、残高8米。 南楼:东北角楼残高11 米;底部东西长19.1、南北路18.4米;项部东西长11.1、南北宽7-5米,在角楼东北角被破坏削挖成台阶状。西北角楼高出墙体2.4米;底部东西长19.7、南北宽18.6米;顶部东西长11.6、南北宽9.1米。 马面:北墙东部马面高 11 米;底部东西长12.1、南北宽7.5米;顶部东西长7.1、南北宽5.5米。北墙西部马面高 10.5 米;底部东西长 14.6、南北究8.5 米;项部东西长 10.1、南北宽7.4米。 碾伯古城整体保存较差。北墙保存较为完整,西墙和东墙残存局部。西墙底部部分被人为削挖,利用为乐都县中学和邓家庄村民的院墙;东墙大部和南墙由于扩建道路、城市建设等原因已完全消失。1958 年碾伯城东门楼等还存在,后被拆毀,现在碾伯古城内建有学校和商店。 据《乐都县志》 记载,历史上碾伯古城明代建筑有西来寺、关帝庙等;清代旧县署位于内城东北角,北临城墙根为 “后花园”。县府西侧为1旧都司街门(今为乐都县机关驻地),都司衙门北为粮库,粮库西侧为文庙,文庙西侧为柴草场 (今乐都县一中所在地)。柴草场南有城隍庙、吕祖庙、百子宫。 东关原有关帝庙、静修寺、天主堂、文昌宫(凤山书院旧址)、真武庙、西来寺等。现碾伯古城仅保留有西来寺、关帝牌坊、城隍庙等少数建筑物,东关城墙从 1958 年至 1975 年陆续拆除。古城风韵荡然无存。 又据《西宁府新志•建置》 记载:“碾伯城……⋯明洪武十九年(1386 年),置嘉顺马驿,又置右千户所。嘉靖三十三年,增置守备。万历十二年,改置游击。二十二年(1594 年),游击达云修补加砖堞焉。兵备副使刘敏宽檄增敌楼。” 在《乐都县志》“城乡建设”中记载:“县城姶建于明洪武十九年 (1386 年),清康熙十七年(1678 年),湟水泛塌南城墙。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知县韩芳用以工代赈办法,将南城墙北移 15 丈,并修补了东、北城垣。" 由上述文献记载推测,碾伯古城始建于洪武十九年(1386 年),增筑于万历二十二年 (1594 年),修缮于乾隆二十九年 (1764年)。”
    LeduNianboAncientCity
乐都碾伯古城
LeduNianboAncientCity
  • 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驿(血泪之城)
    平安区平安驿,位于海东市平安区袁家村古驿大道,别名:血泪之城。据史书记载,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这里设安夷县,隶属于金城郡,东汉护羌校尉便驻守在这里。宋代筑有宗哥城,喃厮罗以之为都建立地方政权。明洪武十九年(1368)设平戎驿,嘉靖元年(1522)建平戎城。 清代改为平安镇,其名沿袭到今天。平安唐称宗哥城,宋称龙文城,明称平戎城,清称平安驿。清改名为平安镇,属西宁县。平安县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 1946年平安镇划归湟中县。解放初为湟中县第二区、第十区、第十一区辖地。1958至1960年为红星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设平安行委。1978年从湟中县析平安、小峡、洪水泉、石灰窑、三合、沙沟、古城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隶属海东地区。正式成立于1979年5月12日。
    Ping'anPostinPing'anDistrict,H
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驿(血泪
Ping'anPostinPing'anDistrict,H
  • 海东区平安县城全景
    海东区平安县城全景。
    PanoramaofPing'anCountyinHaido
海东区平安县城全景
PanoramaofPing'anCountyinHaido
  • 平安区七星台庙宇
    平安区七星台庙宇,位于海东市平安区县城南面山顶上,有数十座庙宇,如娘娘庙、道馆、三世殿等等。
    QixingtaiTempleinPing'anDistri
平安区七星台庙宇
QixingtaiTempleinPing'anDistri
  • 平安区古城村古城墙遗址
    平安区古城村古城墙遗址,位于海东市平安区古城乡古城村内,只拍到了疑似古城东北角的残墙。
    AncientCityWallSiteofGuchengVi
平安区古城村古城墙遗址
AncientCityWallSiteofGuchengVi
  • 平安区古城村关帝庙
    平安区古城村关帝庙,位于海东市平安区古城乡古城村内。
    GuandiTemple,GuchengVillage,Pi
平安区古城村关帝庙
GuandiTemple,GuchengVillage,Pi
  • 互助县总堡村烽火台(营盘台、庙宇、镇)
    互助县总堡烽火台(营盘台、庙宇、镇),位于海东市互助县西山乡总堡村西台上,总堡城址始建于明代。据当地75岁的老人讲,传说是一座庙,从地形看更早应该用于营盘台之类的与总堡传递信息和看护来自包家口方向的敌情与狼烟信息。
    BeaconTowerinZongbaoVillage,Hu
互助县总堡村烽火台(营盘
BeaconTowerinZongbaoVillage,Hu
总计 789 个记录,共 66 页,当前第 15 页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友情链接: 青林摄影(网易博客) | 藏地影像微信公众号 |
电话:13897162734 18997226648    邮 箱:815530929@qq.com
藏地影像版权所有      征图信息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