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影像
首 页
Home
人物
character
民俗
folk custom
服饰
Clothes & Accessories
建筑
Architecture
风光
Scenery
动物
Animal
植物
Plants
特产
Special products
纪实
Documentary
艺术
Art
专题
special
旧照
Old Photos
收藏
Collection
摄影家
photographer
视频
Video
  相册分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相册展示 > 建筑 Architecture
  • 乐都雨润镇深沟村烽火台
    乐都雨润镇深沟村烽火台,位于海东市乐都区湟水南岸的雨润镇深沟村南靠后山山梁顶部。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烽火台台体东北角有一人工修筑的水泥蓄水池,南面名为低缓的山丘,沟谷纵横。台体东侧呈斜坡状,北侧现已被辟为坡地,修成梯田,人工种植榆树。该烽火台地处湟水南岸山梁之顶,由此处向西周观察,对川内动静一览无余,本座烽火台由台体与环壕组成。台体整体呈覆斗形,以底部向顶部收分2.3-2.9米,平面呈圆通方形,剖面呈梯形。台体系用黄土夯筑,夯层厚0.15 米,北壁有桩木孔洞,孔径为0.2 米。台体残高 6.3-6.8米;底部与顶部均略呈长方形,底部南北长9.3、东西宽8.2米;顶部南北长4.9、东西宽3.3米。环壕残存在烽火台西侧和南侧,距台体5.2-6.1 米。南侧环壕边缘距台体底部6.1 米,环壕口宽9.3、底宽3.4、深18米;土垄残存局部,底宽2.5、顶宽0.5、高1.6米。西面环壕口部边缘距台体底部5.2米,环壕口宽7.6、底宽2.8、深1.6米;士垄底宽2、顶宽0.5、高2.1米。烽火合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顶部局部坍塌。东壁有一条裂缝纵贯台体,底部内凹,东南角坍塌堆土高约3.3米;南壁与西壁兩水侵蚀壁面形成沟槽,南壁沟宽0.6-1.2米,西壁沟宽 0.1-0.3米。西北角亦有一条水冲沟槽,长1.7米,台体西南角有两条裂缝长3.9-4.2、宽0.1米。损毁原因为自然因素,主要表现为自然坍塌、 雨水侵蚀。 《西宁志》 记载:“西宁卫 领墩七十有四,守瞭军三百四十五名⋯…深沟墩 城东一百一十里。” 这里“城”指西宁卫城。深沟墩位于碾伯县西 10 千 米处的雨润镇深沟村,即距西宁城东65千米。故方向、里距记数都与文献记载相符。该烽火台位于乐都县湟水南岸烽燈线西端,东邻城南墩烽火台,西连平安县东村烽火台。”
    LeduYurunTownShengouVillageBea
乐都雨润镇深沟村烽火台
LeduYurunTownShengouVillageBea
  • 海东区乐都袁家庄堡
    乐都袁家庄堡,位于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袁家庄村东面城垣台上。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叙述“堡所处位置地势较为平坦,其东、南、北三面临自然冲沟。堡内现为耕地,无人居住。该堡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167、南北宽104米,周长542米,面积 17638 平方米。堡门位置不详。北墙中部筑马面,外侧残存有一段护城壕。 堡墙系用黄土版筑而成,版长2.8-3米,夯层厚0.08-0.11米。堡墙:东墙 (残存中部及南端两段)共长29米,西墙残长10 米,北墙(残存东西两段)共长 68米,南墙仅残存局部东南角(多被山洪冲毀,原墙体处现为冲沟),残高1-5米。马面:位于北墙中部,呈覆斗形,黄士夯筑,夯层厚0.05 -0.09米。残高6米,底部东西长3、南北宽3米。马面东西两壁均有风蚀凹槽。护城壕:长50、宽10、深1.5-2米。该堡整体保存较差。损毁原因以自然因素破坏为主,堡墙多因山洪冲击、山体滑坡、风雨侵蚀等原因破坏严重;人为因素破坏次之,表现为修建便道、扩张耕地而挖毁堡墙。”
    Yuanjiazhuangpu,Ledu,HaidongDi
海东区乐都袁家庄堡
Yuanjiazhuangpu,Ledu,HaidongDi
  • 乐都雨润镇迭尔沟堡
    乐都雨润镇迭尔沟堡,位于海东市乐都区两润镇迭尔沟村中。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叙述:“迭尔沟村东西两面均为山势较平缓的红砂岩石山,其西侧距迭尔沟水0.1 千米,迭尔沟呈南北走向。该堡附近现有村民 80 余戶,400 余人。该堡东、南、北三面墙体均消失,平面形状、周长及面积不详。西墙残长 35 米,墙体用黄土夯筑而成,夹杂少量大小不一的河滩砾石和碎石子夯筑,版筑痕迹清晰,版长8.7 米。墙体底墙2.8、顶宽0.7、高1.85-6.1米。该堡整体保存差,仅残存一段西墙。损毁原因基本同于上述祁家堡。 据记载:“城东…•一百八十里有阿蜜堡、杏园堡、老鸦城堡、楪儿沟马营。”此外“城”指西宁卫城,而迭尔沟堡地处乐都县雨润镇西北迭尔沟口外侧,此处在西宁城东90千米处;又据 《西宁志》记载:“西石破马营、旧红崖子沟马营、奴木只沟马营、楪儿沟马营、羊脑子沟马营、松林坡马营[原注:在十二马营。俱成化十六年(1480 年)都督會签监设,每营屯兵五十名,防范西番。自正德七年(1512 年)海房占据西海(青海湖一带),遂废]。”“楪儿沟”与“迭尔沟〞 读音相同,故从里距、方向区名称上分析推测迭尔沟堡可能属上述文献记载中的 “楪儿沟马营”,该堡始建于成化十六年(1480 年),废弃于正德七年 (1512年)。”
    DieergouFort,YurunTown,Ledu
乐都雨润镇迭尔沟堡
DieergouFort,YurunTown,Ledu
  • 乐都新堡子村上衙门堡遗址
    乐都新堡子村上衙门堡遗址,位于海东市乐都区引胜乡上衙门村西北0.3 千米处耕地中,当地人称洪其营、新堡子村古城墙遗址。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叙述:“该堡地处引胜沟,引胜沟沟谷地势开阔,东西两侧高山耸立,沟中有公路由北山林场向南出仓家峽通至乐都县。堡内现已开星为农田。该堡位于长城内侧,西北距仓家峽长城1.1千米。该堡平面格局呈方形,边长45米,周长180米,面积2025 平方米。堡门位置不清,据上衙门村民傅亮介绍,堡门原位于东墙中部。现堡内历史设施无存。堡墙采用黄士夯筑,夯层厚0.23 米。堡墙:东墙仅残长3米;北墙残长 18 米,底宽3.6、项宽1.5-2.8、高1.6-2.2米。南墻与西墙均被平毁,已被利用为耕地田埂。 该堡整体保存差,损毀严重。此堡系于20 世纪 60 年代被平毁,辟为农田,部分墙体由于坍塌现用大石块垒砌。 该堡地处引胜沟,位于引胜乡上街门村,此地俗称赵士司衙门,据《士族史》研究,赵士司辖地在今乐都县引胜沟赵家湾庄、赵家寺庄,双塔沟赵家庄等处。从上衙门堡地处引胜沟及俗称分析,推测该堡应属赵士司街门,故修建年代为明代。”
    YamenFortSiteinXinbaoziVillage
乐都新堡子村上衙门堡遗址
YamenFortSiteinXinbaoziVillage
  • 乐都区马营乡脑庄堡
    乐都区马营乡脑庄堡,位于海东市乐都区水磨沟沟脑马营乡脑庄村内。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叙述:“脑庄堡位于水磨沟内,南北两侧为大山,地势险峻,该堡东北侧0.2千米有水磨沟水,向南注人湟水河,为湟水河较大的一条支流,沟内常年流水潺潺。其西北50 米处有脑庄村卫生室,堡内现住有6户村民,人口20 余人,均为士族。水磨沟沟口北面山上有寺磨庄 1号堡,寺磨庄村民称山城岭山城。该堡位于长城外侧,其南侧为水槽沟壕堑。距乐都县城约18千米。 该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 58、南北宽36米,周长188 米,面积 2088 平方米。堡门位置不清。残存墙体断断续续,堡的墙体均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0.24 米。堡墙东墙长 36、南墙长58、西墙长36、北墙长 58 米,墙体底宽 1.4-2.2、顶宽0.3-0.9、高1.1-3.25 米。该堡大部分损毀,整体保存较差。堡墙南墙已被利用为农居的院墙,西墙东侧为农居,墙基被铲削损毁严重,部分墙体在农居基建时挖毁。损毁原因以人为因素的破坏为主;自然因素表现为受雨蚀、风蚀等原因,致墙体中间出现裂缝及坍塌。 据记载:“李土司下水磨沟庄 城东北四十里。”该处“城”即指碾伯县城。脑庄堡,位于今乐都县城之东北水磨沟沟脑马营乡脑庄村内,距碾伯县约 18千米。据当地老人吴正刚介绍,该村内现仍居住有小李土司的后裔,该堡为东伯府李士司李英的后裔李化鳌的土司庄园。李化鳌为明士司世袭西宁卫指挥同知李化龙之弟,李光先的次子,在明末崇祯时期从李氏土司中独立分出,又称小李士司。从脑庄堡所处位置及与碾伯县城的里距,并结合寻访资料分析,该堡应属小李士司的堡寨。故推测该堡的修建年代可能为明代。”
    NaozhuangFort,MayingTownship,L
乐都区马营乡脑庄堡
NaozhuangFort,MayingTownship,L
  • 乐都寺磨庄村一社堡址(寺磨庄2号堡)
    乐都寺磨庄村一社堡址(寺磨庄2号堡),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寺磨庄村一社。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叙述:“该堡地处村中,西侧为水磨沟沟水,西南0.1 千米处有寺磨庄村庙。该堡位于长城内侧,北距水磨沟壕堑1.9 千米,西北距寺磨庄1号堡2.1千米。该堡的修建受到了地形的限制,东、西面墙体外侧均为坡地,现已辟为耕地。平面格局不清,周长、面积不详。现状略星长方形,东西残长27、南北残长29米。据当地村民李积林回忆介绍,原堡门朝南。墙体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0.2米。堡墙现状已为残垣断壁,东墙残长 16、西墙残长29、北墙残长 27 米,南墙被农居基建挖毁,仅北墙保存相对较好,墙体底宽2.5、顶宽0.9、高3.2-3.6米。该堡整体保存一般。仅北墙保存较好,其余墙体残存局部或消失。损毁原因以人为破坏为主,表现为人为修建农居、取士肥田挖毁墙体;自然因素表现为风雨侵蚀使墙体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在墙体内外侧形成堆士,墙体底部形成风蚀凹槽。”
    LeduTempleMozhuangVillageCommu
乐都寺磨庄村一社堡址(寺
LeduTempleMozhuangVillageCommu
  • 乐都寺磨庄村二社堡址
    乐都寺磨庄村二社堡址,位于海东市乐都区寺磨庄村二社村内,在寺磨庄村1号堡址与寺磨庄村堡址中间,两者距离都在1000米左右。寺磨庄村二社村内的堡址已全部消失,只有一点土坎和一座小庙。
    SiteoftheSecondCommunityCastle
乐都寺磨庄村二社堡址
SiteoftheSecondCommunityCastle
  • 海东市乐都寺磨庄村1号堡址(山城岭堡)
    海东市乐都寺磨庄村1号堡址,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寺磨庄村山城岭顶。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叙述:“该堡地处山梁之上,地势险峻,所在山体为石山,石山风化较为严重,岩石裸露。南侧 0.1 千米有水磨沟水,系湟水支流,由北向南注人湟水。堡内现为寺磨庄李氏家族的坟茔,现有坟茔11座。附近有居民100 余户,700 余人,有汉、藏等民族。该堡位于长城外侧,东北距水磨沟壕堑起点0.2 千米。 该堡依地形而建,整体呈南北向不规则长条形。堡南宽北窄,南北长约 123、东西宽5-53米,周长、面积不详。该堡东、西、南三面险绝,唯北面可通至堡内,堡门应向北而开。堡内南部有一平面呈不规则形的自然土台,四周被铲削成斜坡状,高8-8.5米,可能供膫望之用。 该堡除北面外,其余三面以断崖为障,未见墙体。北墙残长18米,墙体下部被堆土所掩埋,堆土底宽4.4米,墙体顶宽1.2-2.4、高4.2-4.4 米。墙体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0.22 米。墙体中发现木楔。 该堡整体保存一般,墙体风蚀较甚,均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并形成堆土,堆积土高2米以上。损毀原因人为因素表现为拓扩耕地挖毀墙体;自然因素表现为风雨侵蚀、植物生长。”
    FortSite1,MozhuangVillage,Ledu
海东市乐都寺磨庄村1号堡
FortSite1,MozhuangVillage,Ledu
  • 海东市乐都祁家堡
    乐都祁家堡,位于海东市乐都区共和乡祁家堡村中。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叙述:“该堡地处川水地带,地势平缓,东西两侧高山耸立。堡东南 50米处有祁家堡村小学,西侧 0.2千米处有弩木赤沟水和碾伯镇至共和乡的共和达拉公路,弩木赤沟水由北向南注人湟水,为湟水的一条支流。堡的周边共有村民 100 余户,1000 余人,居民居住比较集中。 该堡平面格局不清,周长及面积不详。据当地村民介绍该堡原呈长方形。堡墙系用黄士夯筑而成,夯层清晰,夯层厚0.23 米。堡墙大部分消失,残存局部南墙与北墙。南墙残长3米;北墙残长4米,墙体底宽3.6、顶宽0.8-1.1、高1.8-4米。 该堡整体保存差。北墙倒塌严重,坍塌堆土高2米以上,东墙和西墙因修建农居挖毀消失。损毀原因以人为破坏为主,表现为村民挖毁墙体肥田、修建庄院、拓宽耕地。 祁家堡俗称祁士司衙门。祁士司分东西二祁,居于民和、乐都境内祁土司为东祁士司。据《青海历代建置研究》,祁士司 “世居碾伯以北胜番沟,所辖十一庄,一千余户。辖地分布于乐都县部分地区,相传二十一代,至第三代以“祁’为姓。由上述研究推测该堡为东祁士司府衙所在地,修建年代为明代。”
    Qijiabao,Ledu,HaidongCity
海东市乐都祁家堡
Qijiabao,Ledu,HaidongCity
  • 海东市乐都碾线沟堡
    海东市乐都碾线沟堡,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马营乡碾线沟村东侧高耸的山岭上。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叙述:“该堡所在位置地势开阔,地形险峻,可对沟内情形一览无余。堡的周边现已无人居住。该堡位于长城内侧,东北距碾线沟壕堑起点 0.26 千米,东南距碾线岭烽火台 0.8千米。 该堡平面格局清楚,基本呈三角形。东墙长 128、北墙长78、 西墙长88 米,周长294米,面积 3432 平方米。堡门位于东墙略靠北端,宽10米。残存部分墙体及墙基,堡内附属设施基本无存,仅存有一处灶台遗迹。堡墙墙体系用黄士夯筑而成,夯层厚0.11米。墙体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内、外侧遗留有坍塌堆土。墙体底宽2.1-3.3、顶宽 0.5-1.7、高0.5-5.6米。在西墙墙体内侧有一灶台遗迹,直径 0.4米,可能属堡内驻兵时的遗存。 该堡整体保存一般,墙体坍塌较为严重。损毁原因基本同于上述碾木沟堡。 据记载:“老鸦堡 在县东五十里。汉破羌县故地。隋改湟(中)[水〕县。明置马驿⋯所属下水磨沟、碾线沟峽榨二。而碾线沟堡位于碾线沟东侧山岭上,东北距碾线沟壕堑起点0.26千米,故推测该堡可能是专为守护长城及上述记载的碾线沟峽榨而修筑的军堡,该堡的修建年代应为明代。”
    LeduNianxianGoubao,HaidongCity
海东市乐都碾线沟堡
LeduNianxianGoubao,HaidongCity
  • 海东市乐都碾木沟堡
    海东市乐都碾木沟堡,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马营乡碾木沟东侧低缓的山梁上。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叙述:“该堡修建在一平整过的高台上,南北两侧均为低缓的山坡,西侧为自然冲沟,地势比较险峻。堡内外现为耕地,无人居住。该堡东南距碾木沟壕堑起点92米,南距碾木沟烽火台 0.97千米。 该堡平面格局清楚,呈方形。边长14.8米,现存周长59.2米,面积219. 04 平方米。堡门朝西位于西墙中部。该堡利用地形而建,在一较平缓的山腰处,首先平整出方形台地,再依地形向四面挖削即成墙体。四面削挖的墙体残高2、底宽3.2-4.6、项宽0.6-0.8米。堡墙外侧有护城壕,护城壕长 57.6 米。沟内的土堆外侧即为土垄。东侧壕沟距堡墙 102、南侧壕沟距堡墻10-2、西侧壕沟距堡墙 11.2、北侧壕沟距堡墙 10.3 米,壕沟口宽 10.2、底宽2.6-4.4、深2.2-2.4米,土垄底宽4.2-4.6、顶宽0.7-1.3、高1.4-1.6米。 该堡整体保存一般。墙体基本消失,仅从地面可以看出其残存痕迹。损毁原因以人为因素为主,表现为人为挖毀墙体取士肥田、扩垦耕地;自然因素表现为山洪、风雨侵蚀、植物生长等原因造成墙体坍場。”
    LeduNianmugoubao,HaidongCity
海东市乐都碾木沟堡
LeduNianmugoubao,HaidongCity
  • 海东市乐都孟家湾堡
    孟家湾堡,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马厂乡孟家湾村西南5.6千米山脊前端。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叙述:“该堡坐落在一南北向山坡上,东西两侧为南北向冲沟。西面为羊肠子沟,有一条土路向南通向高庙镇老鸦村。该堡附近无村庄。该堡位于长城内侧,东北距孟家湾村壕堑3段止点 144 米,西南距马厂岭烽火台 0.9千米。 该堡平面格局及门向不清,残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5、南北宽 17.6米。周长82.2米,面积413.6平方米。墙体及其附属设施无存,残存部分墙基。该堡距东侧山城6米,距西侧山坡8米。南北两侧各有两道护城壕,距离和形制基本相同,护城壕长175 米。第一道护城壕口宽6.5、底宽4.5、深2.5米。壕南侧土垄底宽 3.5-4.5、顶宽 0.92-2、高1-1.2米;第二道护城壕口宽7.3、底宽3.5、深2.5米,南垄底宽3.2-3.5、顶宽0.9-1.5、高1-1.2米。南垄向南9.6米处为自然形成的冲沟。该堡整体保存差,墙体大部分坍塌,残存部分墙基,周边杂草灌木丛生。损毁原因基本同于那家庄堡。”
    MengjiawanFort,Ledu,HaidongCit
海东市乐都孟家湾堡
MengjiawanFort,Ledu,HaidongCit
总计 789 个记录,共 66 页,当前第 14 页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友情链接: 青林摄影(网易博客) | 藏地影像微信公众号 |
电话:13897162734 18997226648    邮 箱:815530929@qq.com
藏地影像版权所有      征图信息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