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影像
首 页
Home
人物
character
民俗
folk custom
服饰
Clothes & Accessories
建筑
Architecture
风光
Scenery
动物
Animal
植物
Plants
特产
Special products
纪实
Documentary
艺术
Art
专题
special
旧照
Old Photos
收藏
Collection
摄影家
photographer
视频
Video
  相册分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相册展示 > 古迹
  • 贵德县上刘屯烽火台
    贵德县上刘屯烽火台,位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河西镇上刘屯村西0.5千米处的山顶上。据青海省明长城调研描述为“此处山势陡峭,视野开阔,西南暖泉沟内的情况一览无余,向东可遥见贵德古城。台体西侧山下暖泉沟内有西(宁)久(治)公路通过,西北约0.5千米处为刘屯长城。烽火台西北距刘电长城约0.5千米,东北距贵德古城约7千米。台体整体呈覆形,平面呈椭圆形,剖面为梯形。烽火台由底向上逐渐收分2.1米。烽火台是在自然形成的山丘顶部,首先从烽火台西北侧的山脊上挖掘风化严重的扁平砂岩,依照地形、地势,由底向上逐层垒砌形成烽火台的大致形状,然后从东侧的山坡之上取土,以夹杂大量沙砾的黄色土夯筑而成实体建筑。烽火台四壁的夯土由于含砂量极大,夯土层厚度仅在局部可观测到,夯土层厚约0.08~0.11米,夯土内夹杂大量的沙砾以及少量的木炭屑、齐家文化的夹砂红陶片、泥质素面红陶片等。夯土层之间有木斜插于夯土层中,木之上有草绳缠绕。台体高4.5米;底部略呈不规则形,东壁长4.2、西壁长2米,南、北壁长3.2米;顶部已经坍塌严重,略呈三角形,顶部由于坍塌严重现在已经难以攀爬,仅测量东壁长2、北壁长1.5米,烽火台整体保存较差。台体四壁均不同程度坍塌成斜坡状,堆积高1.2-1.8米。台体四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从上至下贯穿台体;并有酥碱风蚀凹槽,其中东北角的酥碱风蚀槽高0.4、深0.5米损毁原因主要为自然因素的破坏。”2022年3月11日拍摄。
    ShangliutunbeacontoweringuideC
贵德县上刘屯烽火台
ShangliutunbeacontoweringuideC
  • 贵德县查达烽火台
    贵德县查达烽火台,位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河东镇查达村村东约0.5千米的黄河二级阶地之上。青海明长城调研数据描述为“其位置视野开阔。贵德至尖扎的柏油公路从西向东绕台地而行,北距黄河0.5千米,西临麻巴滩灌区二级站水渠和泵房。台整体呈覆斗形,由底部向上收分1.9~2.3米,剖面呈梯形。台体用黄土夯筑而成质纯净夯层清晰,层厚0.11~0.13米。台体高8米;底部略呈正方形。边长8米;顶部略呈长方形,南北长4.5、东西宽4米。整体保存程度一般,四壁均有不同程度的风蚀、酥碱凹槽,凹槽深0.5-0.8、高0.7-2米,底部塌堆土高1.2-1.8米体东北角有人为攀爬脚窝。毁原因主要为自然因素的破坏,表现为纹、自然坍塌、片状剥离、风蚀、雨蚀等。此烽火台是一个独立的烽火台,周边没有相关的烽火台与之相连。”2022年3月11日拍摄。
    GuidecountyChadabeacontower
贵德县查达烽火台
GuidecountyChadabeacontower
  • 贵德县阿什贡麻巴黄河沿烽火台
    贵德县阿什贡麻巴黄河沿烽火台,位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河东镇麻巴村麻巴滩草山的尔吉沟口,地处扎马山北的山体前端。青海省明长城调查中描述“烽火台地理位置,东至松巴峡、西至贵德城、北到河北尕让乡方向的情况均能一览无余。台体北临贵德县通往尖扎县坎布拉的柏油公路0.1千米,北距黄河0.5千米,黄河北岸贵德县尕让乡阿什贡村与此相望。烽火台整体呈覆斗形,由底部向上收分1.4-1.7米,剖面呈梯形。阿什贡烽火台是在自然堆积的黄褐土夹杂有片石的山丘上找平,就地取材台体用片石垒砌外壁,其内填充含有碎石的黄褐土,采用了石土两种材质修筑而成。火台的底部铺设较大的石块,有砂岩和火成岩。填充土呈层理结构,每层厚0.15-0.2米,未发现夯筑现象。外侧包石的石材有页岩、花岗岩、砂岩、火成岩等,多为扁平的石块,大小不等,大多为长35、宽25、厚5厘米或长30、宽15、厚10厘米的石块。视建筑情况的需要,在台体的不同部位放置有木,木为松木,直径5-12厘米。台体高5.2米;底部略呈长方形,南北长6米、东西宽长5米;顶部亦呈长方形,南北长3.2、东西宽3.1米。烽火台东壁中部修筑的一道石砌台阶,其上半段修砌在东壁的壁面上,台阶大致宽0.5、深0.15、高0.2-0.3米,下半段是在台体外侧用石头砌略呈扇形斜坡状的基础,并在上面修砌台阶,其上宽1.5、下宽1.9、高1.3、长.7米。烽火台整体保存程度一般。东、西、南外侧的包石部分坍塌,暴露出内部的填充土。烽火台东壁上的登台台阶局部坍塌。损毁原因主要为自然坍塌等。该烽火台是一个单独的烽火台,周边没有相关的烽火台与之相连,也未见其他遗迹,故其性质待考。”2022年3月11日拍摄。
    BeacontoweralongtheYellowRiver
贵德县阿什贡麻巴黄河沿烽
BeacontoweralongtheYellowRiver
  • 黄南州同仁县郭麻日古堡
    郭麻日古堡:郭麻日是原四屯之中的李屯所在地。明万历二十八年前李屯即分上下二李寨,上寨为郭麻日,下寨为尕沙日(尕沙日古寨已不存在,尽剩残垣)。据说因为上李寨寨门是红铜包裹,因此藏语称为郭麻日,意为“红色之门”。郭麻日古堡(李屯)位于同仁县北7公里的郭麻日村内,隆务河西岸台地上,依山傍水。该堡建于明代,是当时屯垦戍边建堡御敌。古堡呈长方形,东西长200米,南北长180米,占地36000平方米。墙体为黄土夯筑,基宽4米,残高10米,夯层为13-15cm,开东、西、南三门,每寨门为二层楼式,并建有嘛呢房。堡内共居住189户,1478人,古堡村民均为土族。堡内除相互贯通的深深巷道外,内部空间用中原二层楼式土木结构,使古堡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每户古民宅房连房,互相来往,深深的巷道似蜘蛛网型的迷宫,整个古堡内部结构古朴典雅,独具特色。2007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22年2月10日拍摄。
    uoMaliancientcastle,TongrenCou
黄南州同仁县郭麻日古堡
uoMaliancientcastle,TongrenCou
  • 黄南州同仁县吾屯古堡
    吾(吴)屯古堡:吾屯藏语名称“桑格雄”,被解释为“狮子洼”之意。吾屯城堡位于同仁县城北6公里的吾屯村内,隆务河东岸台地上。该堡建于明代,古堡呈长方形,东西长165米,南北长120米,占地19800平方米。墙体为黄土加沙夯筑,基宽3米,残高7米,夯层为12-15cm,开东西二门,西门二层为敌楼式,堡内居住70户,400余人,屯民均为土族,古堡建筑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关于吴屯居民来源,清乾隆时龚景瀚所著《循化志》记载:“屯兵之初,皆自内地拨住,非番人也。故今曰吴屯者,其先曾江南人,余亦有河州人。历年既久,衣服语言,渐染夷风。其人自认为土人,而官亦目之番民矣”。说明吴屯人其先民大部分来自内地,且多为汉族。也正因为如此,周围藏族称吴屯妇女为“加姆”,意为“汉族女人”;泛称吴屯人为“加么窝”,意为“半藏半汉”。吴屯分上下二庄,上庄土城习惯上称为“大城”,下庄土城俗名铁匠城,上下两庄几乎相连,中间仅隔一条小道。下庄“铁匠城”中街道名称有李巷道、杨家巷道等。城外有一小庄,名叫包家街。过去吴屯人都有汉姓,有候、包、梁、李、杨、康、穆、刘、马等。堡内居民都是热贡“唐卡、泥塑”绘画制作艺人。2008年9月,同仁县被文化部批准为全国第三个、青海唯一的“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2年2月10日拍摄。
    Wutuncastle,TongrenCounty,Huan
黄南州同仁县吾屯古堡
Wutuncastle,TongrenCounty,Huan
  • 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古堡
    年都乎古堡:年都乎是原四屯之中计屯所在地。“年都乎”一名是藏语,“年”被译为“历或法力”之意,“都”被解释为“闪电、霹雳”之意。位于同仁县城北1公里的年都乎村内,隆务河西岸台地上,始建于明代,呈梯形状,东西长345米,南北均长100米,占地34500平方米,墙体为黄土夯筑,基宽4米,夯层为14-15cm,开东、北二门,堡内共居住居民276户,1384人,古堡内村民均为土族。城堡三面筑墙,南面临悬崖。整体保存完整,布局十分精巧,紧凑,深深巷道四通八达,鳞次栉比的堡内庭院隔墙相连,院内房屋为中原式二层楼阁,古朴典雅,独具特色。年都乎人自称霍尔,是成吉思汗军队中属于多达那波大将手下的霍尔美赤裤后裔,年都人服饰上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穿红色裤子,说以前年都乎人都穿红裤子。该城堡是同仁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底蕴丰厚。堡内居民都是热贡“堆绣、唐卡”绘画艺人,被誉为“热贡堆绣之乡”。2022年2月10日拍摄。
    Nianduhuancientcastle,TongrenC
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古堡
Nianduhuancientcastle,TongrenC
  • 海南州同仁县保安古堡
    保安古堡,位于海南州同仁县城北13公里处保安镇内,隆务河东岸台地上。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明代万历年间改设“保安堡”,置保安设备署,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重新扩建。保安堡是在原脱屯之基础上建城。清雍正十年(1730年),改设“保安营”。保安四屯在保安堡中军千总王延仪守卫此地,并在计屯(年都乎城堡)、吴屯(吾屯城堡)、李屯(郭麻日城堡)、脱屯(保安古城)等四屯筑建城堡,防御“西海蒙古”。清代雍正后增设营制,增设都司衙门,成为甘青地区历史上重要的口外重镇和军事阵地,成为明清中央政府在隆务河流域控制各部落的一个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古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90米,南北长316米,占地60040平方米。墙体为黄土夯筑,夯层为10-15cm,残高10米,基宽6米,开南、北二门,城内共住居民119户,600余人。古城村民均为汉族。2022年
    Baoancastle,TongrenCounty,Hain
海南州同仁县保安古堡
Baoancastle,TongrenCounty,Hain
  • 互助县l拉卡村烽火台
    拉卡村烽火台有两座,位于西宁市互助县五十镇北庄古城东面,一座位于互助县松多乡拉卡村东南尕斯沟 1.5 千米处的山脊上,当地俗称为墩岭或大墩。烽火台 地处东南至西北走向的山梁上,其东临水磨沟,西连尕斯沟。该烽火台西北距拉卡村 2 号 烽火台 1.67 千米。《西宁志》记载∶"威远头墩 城东北一百五十里。"此处"城"指西宁卫城,而拉卡村 1 号 烽火台位于威远镇东北方向的松多乡,此处位于西宁东北约 75 干米。故从方向和里距来分 析,该烽火台即是文献中记载的威远头墩。 该烽火台地处山脊,当地俗称墩岭或大墩。该烽火台位干马营保西北。北庄古城保东南。可向两堡之间传递信息。故推测该烽火台可能为堡寨性质的烽火台。2021年12月30日拍摄。
    Beacontower,lLakavillage,Huzhu
互助县l拉卡村烽火台
Beacontower,lLakavillage,Huzhu
  • 湟源县卓科村鲁氏古村堡
    鲁氏古村堡,位于西宁市湟源县丹麻镇,属于五十镇卓科村,与北庄古堡9公里,距西宁市区66公里。是青海土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村堡内部的古代水系水磨、巷道保存完好。2021年12月30日拍摄。
    Lushiancientvillagecastle,Zhuo
湟源县卓科村鲁氏古村堡
Lushiancientvillagecastle,Zhuo
  • 互助县桑寺哥堡址 (桑士哥)
    桑寺哥堡址 (桑士哥),位于西宁市互助县五十镇桑寺(士)哥村西南农田间,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 150 米。城 墙夯土筑,残高约 2.5 米,基宽 1.5 米。地表散布卡约文化夹砂红陶瓮、罐等残片,始建于明代。城堡地基圆柱状,城墙已全部坍塌,航拍只能看个大概的轮廓。2021年12月30日拍摄。
    SangsigeCastlesiteinHuzhucount
互助县桑寺哥堡址(桑士哥
SangsigeCastlesiteinHuzhucount
  • 互助县佛馆堡址
    互助县佛馆堡址,位于五十镇拉日村佛馆自然村凸台上,距北庄古城堡约5公里,当地人称“日馆”(藏语:山嘴)。始建于明代。 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 60 米, 东西宽 45 米。墙夯土筑,高 6 米,夯土层厚 0.15 米。西向门。现里面有一座小庙,城堡整体轮廓清晰,人为破坏较严重。2021年12月30日拍摄。
    SiteofBuddhaHallcastleinHuzhuC
互助县佛馆堡址
SiteofBuddhaHallcastleinHuzhuC
  • 互助县北庄古城堡
    互助县北庄古城堡,位于五十镇南 1.5 干米的北庄村中,海拔 2500 多米。始建于唐代,与明长城防御体系之一,其东面有拉卡村烽火台。北庄古城堡东西两侧均为低缓的山丘、小沟,西侧 200米处有红崖子沟河,由北向南注入湟水。平面格局清楚,呈梯形。现存墙体周长 279 米,面积 6162 平方米。堡门开 于东墙中部,已遭破坏。城内历史设施现已无存。堡墙墙体采用黄土夯筑,夯层厚 0.2~0.23 米堡墙∶东墙残长 79米、南墙残长 52米、西墙残长 70米、北墙残长 78 米,墙体底宽 3.6、顶宽 0.8~ 1.5、高 3.2~5 米。北墙、东墙外侧有一层夹墙,疑为后期修补之痕。 该城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其内现居住 6户村民和娘娘庙。听村民讲文革前城墙顶上可以拉运架子车。2021年12月30日拍摄。
    Beizhuangancientcastle,HuzhuCo
互助县北庄古城堡
Beizhuangancientcastle,HuzhuCo
总计 410 个记录,共 35 页,当前第 28 页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友情链接: 青林摄影(网易博客) | 藏地影像微信公众号 |
电话:13897162734 18997226648    邮 箱:815530929@qq.com
藏地影像版权所有      征图信息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