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影像
首 页
Home
人物
character
民俗
folk custom
服饰
Clothes & Accessories
建筑
Architecture
风光
Scenery
动物
Animal
植物
Plants
特产
Special products
纪实
Documentary
艺术
Art
专题
special
旧照
Old Photos
收藏
Collection
摄影家
photographer
视频
Video
  相册分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相册展示 > 古迹
  • 青海海东民和官亭鲍家沙窝野狐古城(白士城)
    民和官亭鲍家古城沙窝野狐城,《青海古城考辨》描述:位于民和县官亭镇鲍家村北。在黄河北岸第二台地上,距黄河约250米。城北依山,南临绝,东西均为洪沟,依山势而建,呈不规则形。城分为两部分,南部大,长约540米,宽119米;北部小,呈一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70米,东西宽40米。城残高一般在1-5米间,最高处达13米。城项部宽1-3米。夯土筑,夯土层厚6-7厘米。城北墙外有一道护墙,与北墙平行,长度相当。城东南、西南两角有两座城门。城内北高南低,暴露有牛、羊等兽骨和少量泥质灰,该城时代从遺物看难以断定,从建制看应为早期遗存,疑是晋代白上城。 白廷举《寻踪吊古话白土》中描述:野狐城,建在鞍子山下,东为洪水沟、西为黑林沟之间的台垣上......现鲍家沙窝庄就在古城之下,北面倚枕红崖坡山体连接处不足40米,之间有壕沟阻隔,有外城墙,但因经年累月风剥雨蚀,部分墙体坍塌,沟壕己不太明显了......据当地居民讲:该古城又名野火城,早于丹阳城,是中原王朝最早管洽西部边地和临津渡的重要据点......对该古城,姚继荣在《青海古城、边墙之现状与保护》一文中又称作“官亭古城”,认为“古城为魏晋城,筑于今民和官亭飽家村北。城呈不规则形,又分南北二城”,“从有关文献判断,它很可能是曹魏的白士城,西晋则为三河郡治”。但从当地人所传之故事来看,该古城应早于曹魏时,目前仅见城南低手城北。因此,笔者以为应是汉白土县日城遗址。尤其从现存古城南边至城内一条深陷的壕沟,可证明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些许物证的。2023/5/19,拍摄。
    QinghaiHaidongMinheGuantingBao
青海海东民和官亭鲍家沙窝
QinghaiHaidongMinheGuantingBao
  • 青海海东民和县古鄯驿故城
    青海海东民和县古鄯驿故城,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古鄯镇坐落于民和县中南部,东与马营镇、总堡乡接壤,南与满坪镇相连,西靠南大山,北与西沟乡、巴州镇相邻,距县城38公里。现存城墙南北长250米,东西城墙因拆毁长度不清。原文物部门调查时有南北二门,皆附有瓮城,现只存有南门。据《西宁府新志》,该城规模较大,“周回长六百六十丈”。据清康熙《碾伯县志》载,建于明洪武时期,原为古鄯驿,嘉靖时设操守官,后设守备,清初设游击,乾隆时改为守备。据记载城周长1000米(周回长六百六十丈或二里),高10.9米(三四尺),基宽8.9米(二丈八尺)。护城壕深4.8米(一文五尺),宽6.4米(二丈),有两座城门、两座城楼、四座角楼。1986年城内曾出土一门铁炮。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5/19,拍摄。
    GushanyiAncientCity,MinheCount
青海海东民和县古鄯驿故城
GushanyiAncientCity,MinheCount
  • 青海海东循化县科哇古城(张尕塔城)
    科哇古城,《青海古城考辨》中其城名为“张尕塔城”,位于白庄乡下张尕村南,在夕昌河与道帏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城周长约1000米,东墙与北墙沿两河河岸修筑。东西开门,东门位于古城东北角,西门位置在西城墙偏北,东、西两门有直通大道。 夯土筑,因系用砂土堆筑,夯层厚度不清,东城墙部分坍塌,其他保存尚好。城内曾出土刻有“大唐贞观年”纪年门限,宋代“大观通宝”钱币和唐宋时期砖、瓦、陶片等遗物。为唐代所建。《循化县风土概况调查大纲》称:南北朝以及唐宋时鞑子所据之地。古史料称:为唐朝时的米州、米川县地。1988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5/17,拍摄。
    KewaAncientCity(ZhanggataCity)
青海海东循化县科哇古城(
KewaAncientCity(ZhanggataCity)
  • 青海海东循化县起台堡张沙古城
    青海海东循化县起台堡张沙古城,位于循化县城东南41公里处张沙滩起台堡村东。起台堡周围还有两座城,《青海古城考辨》中记载:“起台堡黑城子在起台堡村北一公里......张沙古城北与起台堡约1会里,城南北长191米,东西宽125米。城有马面,城外有护城壕,门向南开。城内出土有康熙、乾隆、嘉庆、咸丰、光绪及民国时期的钱币。这三座城庆分别是宋代循化城和明清时期的起台堡城。”现城内建有寺院,其名为张沙寺。“张沙”因藏语地名而得寺名,全称“张沙寺具喜吉祥法洲”,城中有城,城内有寺,系寺城类寺院。东忱大里加山,西瞰起台河,依山傍水。张沙寺院是卡加头人索南扎西和法王贡噶勒巴于1626年创建的格鲁派寺院,系拉卜楞寺属寺,史载张沙活佛卡,丹贝坚赞曾担任过国师。《青海记》称之为“卡家寺”,并云有寺僧16人。《安多政教史》亦载:“汉人称之为卡家寺,盖以施主之名而命名”。历史上,道帏地区唯此寺非古雷寺属寺,是一座独立寺院,具体寺务由大小涨沙活佛管理。拍摄于2023/5/16
    QitaibaoZhangshaAncientCity,Xu
青海海东循化县起台堡张沙
QitaibaoZhangshaAncientCity,Xu
  • 青海海东循化县起台堡黑城子遗址
    起台堡是循化县道帏藏族乡唯一的一个汉族村落,起台堡周围还有两座城,《青海古城考辨》中记载:“起台堡黑城子在起台堡村北一公里,南距达里加山口约3公里,东南距循化县城约35公里,城现仅存轮麻,呈长方形,东西长124米,南北长117米,夯土层厚12厘米。门一、东向。城内出土四系罐等唃厮啰遗物。起台堡城北距起台堡黑城约1公里,城由三座小城组成,呈品字形,其中东城和南城称为东关、南关。据《循化厅志》卷二记载,主城建明代,南北长166来(五十二丈),东西宽141米(四十四丈),高12.8米(四丈),基厚9.4米三丈),项宽6.4米(二丈),东关厢城3面城墙长448来(一百四十丈),高3.8米(一文ニ尺),基宽1.6米(一丈二尺),顶宽0.3米(一尺),建于清乾隆五年(1727年)。张沙古域北理起台堡约1会里,城南北长191米,东西宽125米。城有马面,城外有护城壕,门向南开。城内出土有康熙、乾隆、嘉庆、咸丰、光绪及民国时期的钱币。这三座城庆分别是宋代循化城和明清时期的起台堡城。” 由于高速公路穿过循化黑城子,它成为青海省第一座经过考古发掘的宋金时期驿站遗址,该遗址内首次发现了一批宋代耀州窑瓷器,这是青海首次发现具有明确地层的瓷器,为研究宋金时期的交通、邮驿制度等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物依据。
    QitaibaoHeichengziSiteinXunhua
青海海东循化县起台堡黑城
QitaibaoHeichengziSiteinXunhua
  • 青海海东循化县起台堡遗址
    青海海东循化县起台堡遗址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纬乡起台堡村。城堡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25米,夯土筑,基宽9米、高12米,城墙设有马面。东西开门,东门设有关厢,关厢三面周长430米、高4米。据清乾隆《循化志》卷二载,该堡为明万历年间十三年修建(1585)修建,设守备所,同年设立起台营,承担戍边军屯的军事堡寨功能。实施军屯等措施,在起台堡村设立了关卡。南关厢为清乾隆五年(1740年)时增筑的,强化了起台堡的军事功能。光绪三年(1877年)为加强边防,起台堡又增筑了下城关。1902年起台营撤除,作为军事建筑的起台堡逐渐演变成汉族聚居的自然村落——起台堡村。近年来村民纷纷搬离起台堡,常住人口越来越少,许多民居荒废闲置,古堡院墙认人为破坏和自然坍塌特别严重,活着的古堡即将名存实亡。
    QitaibaoSiteinXunhuaCounty,Hai
青海海东循化县起台堡遗址
QitaibaoSiteinXunhuaCounty,Hai
  • 青海海东循化县文都古城遗址
    文都古城,俗称“文都黑城”,旧时称“边都”,历史上这里是文都千户部落,管辖七寨,文都藏语是“牛犊山下部”之意。它是金大定二十三年(1182)改积石军为积石州,州府就设在这里,据专家考证,外城建筑早于内城,约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最迟在宋代时期已经使用;内城在元代时建成的。《循化县风土概况调查大纲》称:南北朝以及唐宋时鞑子所据之地。其位于青海省海东区循化县文都乡政府西北500多米文都山下的台地上, 距循化县城15公里,距西宁市上161公里。此遗址于1988年9月15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分内外两城,外城呈长方形,南北宽480米,东西宽350米,高约13米,基宽11米,顶宽1.3米,用沙石与土混筑而成,夯土层厚6一10厘米,城门1座,向东,门内有1道弧形遮墙,城内东部在中轴线两侧有座对称的圆形土台,残高约1米;内城在外城西南角,西城墙借用外城西城墙,南城墙借用外城墙,东、北两面城墙用夯土筑成。城4周有护城壕,深约1米,宽约5米;城呈不规则4边形。东墙长238米,南墙长162米,西墙长185米,北墙长207米,高13米,基宽1l米,顶宽1.5米,夯土层厚10—16厘米,有马面;城门向东各有瓮城,城内西部较高,地面散布着大量砖、瓦以及绿色琉璃瓦片。 陈庆英、崔光海、谢佐、旺其格、噶尔哇·阿旺桑波等学者专家述说:“1255年,大元帝师八思巴在朵思麻文都城水晶佛殿受了比丘戒。1261年,遵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大臣答失蛮率随从到入藏第一关口朵思麻文都城设立了汉、藏、蒙交通的主要驿站。1264年,大元帝师八思巴和元世祖忽必烈在元上都议定,以文都为朵思麻宣慰司的中心,任命帝师八思巴之弟本钦·益西迥乃为朵思麻宣慰使(朵思麻本钦),修建为朵思麻首府文都城。1272年,遵大元帝师八思巴和元世祖忽必烈之命,本钦·益西迥乃在帝师八思巴受比丘戒之地朵思麻文都城,在皇室大量资金的支持下,为世界平息战乱而修建了世界吉祥万佛塔。帝师八思巴之弟帝师亦怜真兴建了文都大寺、皇家护国护法殿。1274年3月,帝师八思巴从临洮动身返往乌斯藏之时,元世祖忽必烈和察必皇后、真金太子从临洮送到朵思麻却喀中心的文都城,帝师八思巴兄弟三人与皇帝、皇后、太子等一起为文都寺皇家护国护法殿和朵思麻文都城世界吉祥万佛塔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与祈福仪式。元世祖忽必烈和帝师八思巴一道,开创了国家大一统时代的先河。”
    WenduAncientCitySiteinXunhuaCo
青海海东循化县文都古城遗
WenduAncientCitySiteinXunhuaCo
  • 西宁城中区西宁古城北城墙遗址
    西宁城中区西宁古城北城墙遗址:《青海段明长城》中描述:北墙“残存四段。从西向东依次为:第1段墙体位于西宁市工商管理所家属楼北侧,长23米,高6-10、底宽6-12.5、顶宽3米;墙体周围均为高大建筑。第2段墙体位于西宁市城中区文化馆(设在香水寺内)南侧的土崖之上,长75米,高12、底宽19、顶宽7米;此段城墙外部包砖,大多为素面砖,少量砖面上模印有“月”字,砖长43、宽22、厚10厘米,包砖厚度0.9米,错缝砌筑,用白灰作为黏合物:此段城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3段墙体位于瑞和园小区北侧,西距第2段城墙约59米,长20米,高2.3-9、底宽6、顶宽2米,夯层厚0.15-0.2米。第4段位于新民家园小区北侧,长30米,高2-3、底宽2.6、顶宽2米。”
    NorthernCityWallRuinsofXiningA
西宁城中区西宁古城北城墙
NorthernCityWallRuinsofXiningA
  • 西宁市城中区香水园(香水书院)
    西宁市城中区香水园,又称香水书院,因为它坐落于香水泉遗址, 史书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沿城墙根一带,从西北城门外坡下,相继建有柴扉牌坊、老虎洞、四望亭、万德巷、药王阁等建筑,靠近北城墙石崖处,有泉水喷涌而出,且清冽甘甜,故此片区也被称之为“香水泉”。今位于西宁市城中区七一路南,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后经西宁佥事杨应琚、县令陈铦再次浚池构亭,名为香水园。1932年,省垣乡绅名士募捐在此园址增建主楼二层五间、东西配楼各三间、配楼前又建东西配亭,1943年复加修葺,与现有规模相当。2016年由城中区人民政府修缮原有古建筑群,修复牌楼式山门,于2020年“香水书院”对外开放。其东头立又明长城保护碑。
    PerfumePark(perfumeAcademy),Ch
西宁市城中区香水园(香水
PerfumePark(perfumeAcademy),Ch
  • 西宁古城墙遗址
    西宁古城遗址,位于西宁城中区白玉巷清真寺西面200米东方明珠楼旁,石碑上刻着“明长城---西宁古城”字样。东西走向城墙残存约10米,南北走向城墙残存约20米。 《青海段明长城》中描述:“位于西宁市城中区。此处为湟水南岸的二级阶地,地势较为平坦。该城北距湟水0.5千米,西距南川河0.18千米。该城根据文献记载及实地调查来看,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00、南北宽约1000米,周长4600米,面积130万平方米。城门及墙体设施已破坏无存。城墙系在自然基础上找平后就地取材,用砂砾土、黄土分段版筑而成,夯层厚0.15~0.2米。嘉靖二十一年,墙外包砖。 城门:原有四门,现已无存。东墙:残存两段。一段位于花园北街西约75米、原西宁第五皮鞋厂内(现正在拆迁),长54、高8~12米,底宽、顶宽均不详;其中0米-32米段墙体东边因搞基建被削直,西部由于盖楼被挖掉一半;中段长约2.3米墙体土色有异,显然系晚期修缮所为;墙体东侧下散落有较多包砌城墙的青砖,部分砖面上模印有“官月”二字。另一段位于花园南街西约15米处(最近)的居民区内,长107米,高3~9米,底宽、顶宽均不详:此段墙体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墙体两侧及顶部均为民居。南墙:全部消失无存。西墙:残存一段,长25米,位于长江路东侧约30米、张氏集团大楼北侧,仅残存部分墙基。墙体东侧为民居,西侧因基建施工被下切约3米。北墙:残存四段。从西向东依次为:第1段墙体位于西宁市工商管理所家属楼北侧,长23米,高6~10、底宽6-12.5、顶宽3米;墙体周围均为高大建筑。第2段墙体位于西宁市城中区文化馆(设在香水寺内)南侧的土崖之上,长75米,高12、底宽19、顶宽7米;此段城墙外部包砖,大多为素面砖,少量砖面上模印有“月”字,砖长43、宽22、厚10厘米,包砖厚度0.9米,错缝砌筑,用白灰作为黏合物:此段城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3段墙体位于瑞和园小区北侧,西距第2段城墙约59米,长20米,高2.3-9、底宽6、顶宽2米,夯层厚0.15~0.2米。第4段位于新民家园小区北侧,长30米,高2~3、底宽2.6、顶宽2米。关厢:位于东门外,仅残存一段北墙,长37米,高12、底宽7、顶宽2.7米;系用沙砾土夯筑面成,夯层厚0.2-0.3米;墙体周围散落有较多包砌城墙的青砖,部分砖面上模印有“官”字,砖长39、宽18、厚8厘米。根据文献记载,该城四面墙体上均开有城门,门外有瓮城,还有4座角楼,19座敌楼,城外有护城壕,东门外连有关厢。城内主要设施原有公署、仓储、学校、庙宇等数十处,现大多已毁。该城整体保存状况差。城墙大部缺失,仅残存数段,墙体设施及城内遗迹多数损毁无存。损毁原因主要为人为因素的破坏,表现为城市建设等。该城为明代西宁卫的卫城,在《西宁卫志》、《西宁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述,《西宁府新志》对该城的历史沿革、城池结构与规模、历次增修等均有详尽的记载:“西宁府城因里为基,池不能环,古中地。汉建西平亭,魏黄初三年为西平郡。凭倚西平亭,增筑南西北三城。晋因之。元魏、隋为都州,大业中复为西平,唐为部州西平郡、都督府。没吐蕃,号青唐城。宋复建部州,崇宁中改为西宁州,元因之。明洪武十九年,命长兴侯耿秉文率陕西诸卫军士筑之。基割元西宁州故城之半,周围九里一百八十步三尺;高厚皆五丈。月城高四丈,壕深一丈八尺,阔二丈五尺。门四,角楼四,敌楼一十九,逻铺三十四,东门连关厢,商贾市肆皆集焉。嘉靖二十一年,兵备副使王员重修,于稍门添月城。万历三年,总制兵部尚书石茂华、巡抚都御史侯东莱会题加修。兵备副使平康裕、董汝汉,分守参将萧文奎、凉庄游击吴钺,督率军民龙材加修,腹土肤砖,始称巩固。二十二年,兵备副使余良枢、参将达云创建东城楼,又补筑城,广表七百五十八丈,门楼二,敌台四,角楼二,逻铺六。二十四年,按察使刘敏宽委通判高第增置关城悬楼一十八座。皇清康熙四十八年,卫守备廖腾炜补修。雍正三年,改为郡治。十一年,办理喝斯军需散秩大臣兼署西宁总兵官印务范时捷以城蝶多颓缺,奏请重修。委署北川营游击晏嗣汉,同原任西宁道杨汇经营督理。董其役者,为署城守营都司孙兰、西宁县知县沈予绩。修垣为丈者一千五百三十有六,内哀实土,外用砖,东西南北为门。为楼者四,增修者二,加如之。四隅增望楼四,为牌脱者一百九十有八,为炮台者三十有一,为驰道、为榨门者各四。言言亿伦,金汤益固矣。”
    XiningAncientCityWallSite
西宁古城墙遗址
XiningAncientCityWallSite
  • 西宁山陕会馆
    西宁山陕会馆始建于公元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最早建在今东关大街路北,大约在如今的义乌商贸城那里。1895年7月因西宁东关及南川发生民乱,山陕会馆遭焚毁,由于资料的奇缺,会馆原貌已无从考证。1899年,由山西、陕西商人再度筹资,在现址即城中区饮马街东侧的兴隆巷,当时称之为“后街”的地方购地重建,建起了规模更为宏大,布局严谨,殿宇华丽,结构精巧的新山陕会馆。   建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这座山陕会馆,据我省著名文史学者靳育德先生提供的资料显示,新建的这座会馆坐北朝南,前临今兴隆巷,后接今新民街,一进四院,气势宏伟。会馆前有广场,青石板铺地,两侧砌有砖墙,上饰砖雕、人物花卉,艺术之精令人叫绝;广场北为山门,上悬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书“山陕会馆”大匾;过山门,下石阶,院中设钟、鼓二楼,巨钟、大鼓和广场上高悬的旗帜遥相呼应,增添了会馆的肃穆与威严;钟鼓楼后为会馆戏台,坐南向北,为两层;两侧建有包厢式的二层楼,共36间,名曰“春秋楼”;戏台正对三间大殿,名“香厅”,香厅后即为会馆主要建筑“关帝殿”;关帝殿后有一幽静小院,北侧又有一两层楼,即“三义楼”;三义楼两侧又附设两个小院落,分别为财神殿、禅院和议事场所。山门、戏台、香厅、关帝殿、三义楼沿会馆中轴线依次排开,自然形成了四个相互连通又各自独立的院落。各殿宇中均为方砖铺地,屋宇金碧辉煌,斗拱高翘,彩绘焕然,集中显示了山陕商人的财力与人气。   1987年,西宁市人民政府将山陕会馆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市政府出巨资安置原有使用单位,并依照山陕会馆布局和主要殿堂风貌开展了恢复工作,2014年再次启动修缮工程。山陕会馆经过两次大规模修缮后于2016年新年伊始向市民重新开放。自此,拉开了全市文化惠民活动序幕,掀起了一股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潮。
    ShanshanGuildHallofXining
西宁山陕会馆
ShanshanGuildHallofXining
  • 西宁拱辰门(北城门)
    西宁拱辰门(北城门),公元758年到公元1227年,西宁为吐蕃、唃嘶啰、西夏、金所争夺,元朝时西宁相对稳定,明中央政权进入青海,为保障河湟及青海牧区的安定,明洪武六年(1373)正月,明朝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洪武十九年(1386年),长兴侯耿秉文率领军士割原西宁州城之半筑城,城呈方形,城墙高为五丈(16米),厚亦五丈(16米),城四面各开东、南、西、北四个门,并建四门楼。其中,北门原址在今北大街最北端,因当时北门与湟水河相望,北门坡下又有北门泉,又俗称“水门”,故城楼匾题“拱辰”。 西宁卫北门城楼屹立500多年后,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2007年,西宁城中区政府投资900多万元,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按原貌修复了西宁北门城楼。拱辰门城楼突出表现民国时期的西北建筑风格,由城台和两层楼组成,城楼为大木结构,彩绘采用汉藏结合的方式,突出表现西北民间风俗。
    GongchenGateofXining(BeichengG
西宁拱辰门(北城门)
GongchenGateofXining(BeichengG
总计 410 个记录,共 35 页,当前第 21 页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友情链接: 青林摄影(网易博客) | 藏地影像微信公众号 |
电话:13897162734 18997226648    邮 箱:815530929@qq.com
藏地影像版权所有      征图信息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