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影像
首 页
Home
人物
character
民俗
folk custom
服饰
Clothes & Accessories
建筑
Architecture
风光
Scenery
动物
Animal
植物
Plants
特产
Special products
纪实
Documentary
艺术
Art
专题
special
旧照
Old Photos
收藏
Collection
摄影家
photographer
视频
Video
  相册分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相册展示 > 古迹
  • 湟中区上五庄古城遗址
    湟中区上五庄古城遗址,上五庄镇隶属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地处湟中区西北55千米处娘娘山南麓,东邻拦隆口镇、李家山镇,南与湟源县相临,西与海晏县相连,北与大通县接壤,古城在上五庄镇上五庄村北山上。依山势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形,周长约 300 米。土墙夯筑,残高1-4 米,基宽2米,顶宽 0.7米,夯士层厚0.08-0.1米。西、北两面各开一门。清代建筑。
    ShangwuzhuangAncientCitySitein
湟中区上五庄古城遗址
ShangwuzhuangAncientCitySitein
  • 湟中县董家湾堡山城遗址
    湟中县董家湾堡山城遗址,《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位于湟中县李家山镇董家湾村四社东南0.23千米处的山嘴上。该堡西旺大(堡子)云(谷川)公路0.78千米,旺云谷川河1.04千米。堡南北两侧为沟,东为绵延向上的山体,西临陡坡。堡内现为耕地,无人居住。该堡东南距清代城堡-—童家湾城址0.6千米)。该堡依山势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形,周长324米,面积 5040平方米。堡门开于西墙中部,上宽7、下宽3、残高4-4.7 米。东墙、北墙外各有马面1座。堡内有墩台 1 座。堡墙、马面、墩台均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0.07-0.15 米;堡墙夯层内夹有椎木,直径6厘米;墩台夯层中夹有杨树枝,还有梅木孔洞,孔径0.08-0.16米,壁表面木枧众多。堡墙:东墙(残存两段)共长 11.2、南墙残长51、西墙长122.3、北墙长 91 米,墙体底宽1.2-4、残高 0.5-4.7米。马面:2座。东墙马面,残高4.4 米;底呈方形,边长4米;顶部残塌严重。北墙马面,残高3.6米;底呈方形,边长3.8 米;顶部较为平坦,南北长2.9、东西宽2.2米。墩台:1座。位于堡内西部,残高7米,底部东西长10、南北宽8.6米,因无法攀援,只是从远处观察,项部周围有一圈矮墙。墩南有一堵墙,南北向,长6.5、底统2、顶宽0.8米,北高南低呈斜拔状,顶都有环路痕迹,其北端高3.9米,距墩南面1米,推测该墙应是登临墩顶的通道。 该保墻体虽局部被破坏严重,基本格局仍清晰可辨,整体保存状况较差。该堡东墙大部被毁;南墙东端长约12米墙体因平田整地被破坏;西端长4.8米墙体被推士机挖毀,长40米墙体因山体滑坡而消失:北端长6米墙体坍塌无存,顶部人为踩踏痕迹明显。堡内墩台西、 南二壁表层局部坍塌,东壁底部风蚀四凹进现象较为严重,东、西壁底部虫孔较多。损毀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自然坍塌、风蚀及平田整地、人为睬踏等。该堡在文献中没有记载,又未发现任何实物证据,但从其建筑形制区方式来分析,推测该堡可能建于明代。”
    DongjiawanCastleSiteinHuangzho
湟中县董家湾堡山城遗址
DongjiawanCastleSiteinHuangzho
  • 湟中县董家湾古城遗址
    湟中县董家湾古城遗址,董家湾村位于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镇最下端、与西宁市城北区接壤、地处金娥山南部,湟水河东部,东临海子沟,南隔崖头与西宁相望,西隔西山,北隔十几个村庄与天然生态地质森林“娘娘山”接壤。古城位于董家湾村东南面一公里,与其西北与董家湾堡600米。属于清代城址。
    DongjiawanAncientCitySiteinHua
湟中县董家湾古城遗址
DongjiawanAncientCitySiteinHua
  • 湟中县李家山镇岗岔烽火台
    岗岔烽火台,位于岗岔烽火台,位于湟中县李家山镇岗岔村与湟中县拦隆口镇白崖二村中间山梁上。中间山梁上。
    GangchaBeaconTower,LijiashanTo
湟中县李家山镇岗岔烽火台
GangchaBeaconTower,LijiashanTo
  • 湟中上五庄烽火台
    湟中上五庄烽火台,从西宁市湟中县上五庄镇周边可以看到类似烽火台三座。
    HuangzhongShangwuzhuangBeaconT
湟中上五庄烽火台
HuangzhongShangwuzhuangBeaconT
  • 湟中县拦隆口镇民联烽火台
    湟中县拦隆口镇民联烽火台,位于湟中县拦隆口镇民联村北0.62千米处的大墩梁上,有大小不等近十座烽火台。《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描述:“该烽火台向西遥望拉沙峽口,东北山下为西纳川,西北1.15 千米处的山场中为峽口村五社。台体所在处为一突起的土包,周围均为耕地,四面堆士上长有沙辣、杂草等。烽火台位于长城内侧,西距拦隆口镇峽口长城1段3.54千米。该烽火台整体呈覆斗形,由底部向上收分约1.85-2.05米,剖面呈梯形。台体系在自然基础上找平后就地取材,用黄土、灰褐色士夯筑而成,夯层厚0.15-0.23 米;夯层中发现有枉木孔洞,孔径0.1-0.25 米,一般每隔两层夹有数根桩木。台体残高5.3米;底部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6米;项部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2.9、南北宽2.5米。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顶部中央人为挖有一直径1.2、深0.9米的大坑,其北侧插有一杆幡。东壁顶部中央坍塌呈宽 0.8米的豁口,有攀爬痕迹,其下坍塌堆土高3.5米;南壁上部大面积坍塌,壁下坍塌堆士高2.2米,壁上准木孔洞较多,有鸟窝;西壁自顶部向下高约1.5米部分坍塌近直,表面凹凸不平,有横向风蚀四槽,且有众多的枉木孔洞区虫孔,底部中央偏南人为掏有一高 1.3、宽0.7、深0.8米的洞,壁局部悬空;北壁保存较好,表面有片状剥离现象,上部有一乌窝。损毁原因以自然因素的破坏为主,人为因素次之,主要表现为自然坍場、动物破坏、片状剥离、风蚀及人为掏挖、攀爬、不合理利用等。 《西宁志》记载:“西宁卫领墩七十有四,守瞭军三百四十五名……老掣山嫩城西七十里。”“城〞指西宁卫城,在今西宁市城中区。民联烽火台东南距西宁卫城约36千米,无论从方位、距离来看都与此烽火台基本吻合,依此推测该炼火台即为“老掣山墩”。该炸火台应为明代所建,该烽火台位于西纳川西侧的山梁之上,地势高耸,视野开阔,周围远近环境一览无余。烽火台西面为拉沙峽,从其所处位置来分析,应为峽榨性质的烽火台。拉沙峽内如发现敌讯,送立即报警。”
    MinlianBeaconTowerinLanlongkou
湟中县拦隆口镇民联烽火台
MinlianBeaconTowerinLanlongkou
  • 湟中县西堡乡佐署峰烽火台
    湟中县佐署峰烽火台,位于湟中县西堡乡佐署村西南1.42千米处的山梁上。距《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描述:“此处北临湟水谷地,东连石灰沟沟口,北面山下有小寨村,东南山下有西花园村。台体北睡青藏铁路1.15千米、109国道1.45千米、湟水1.9千米、西(宁)倒(淌河)一级公路4.22千米。台体北面为陡坡,其余三面原为梯田,现退耕还草,向东0.04千米处立有大地测量三脚木架一个。台体西北距多四烽火台 10千米,东北距西宁市三其烽火台9.5千米。 该烽火台整体呈覆斗形,由底部向上收分1.65-1.95 米,剖面呈梯形。台体东在自然基础上找平后就地取材,用含有少量砂研的黄士夯筑而成,质地咯显松散,夯层厚 0.09-0.19米;夯层中发现有桩木孔洞,孔径0.04-0.13 米。台体残高4.3米;底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1、东西宽7.3米;顶部西壁残长4.8、北壁长3.4米,东、南二边破坏严重。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顶部置有当地村民讲迷信所扎的丝绸小人一个,手持弓箭。东壁壁面多处坍塌,表面霉斑现象严重,中部从下至上挖有脚窝可登临台顶,现已成槽;南壁顶部坍塌殆尽,表层剥落严重,裂纹较多,有垮塌之危。中部有人为攀爬痕迹,西端下部坍塌近直;西壁局部表层坍塌,从上至下有裂纹1条;北壁表面有鑫斑,下部片状剥离现象严重,长有冰草。损毀原因以自然因素的破坏为主,人为因素次之,主要表现为裂纹、坍場、片状剥离、霉斑生长、植物生长及人为攀爬、踩踏等。 《《西宁志》记载:“西宁卫 领墩七十有四,守瞭军三百四十五名……华圆墩城西四十里。”“城”指西宁卫城,在今西宁市城中区。佐署烽火台位于西花园村西北2.15千米处的山梁上,东距西宁卫城约 17千米,无论从方位、距离区名称来看都与此烽火台基本吻合,依此推测该烽火合即为“华圆墩”。该烽火合应为明代所建。该烽火合位于湟水南侧的山梁之上,地势高耸,视野开阔,周围远近环境一览无余。”
    ZuoshufengBeaconTower,XibaoTow
湟中县西堡乡佐署峰烽火台
ZuoshufengBeaconTower,XibaoTow
  • 湟中县伯什营古城遗址及烽火台
    湟中县伯什营堡古城遗址及烽火台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伯什营村五社北面山嘴上。其西北1公里处是湟中县下红土沟明长城壕堑,伯什营堡古城遗址在城墙之内。
    TheSiteofBoshiyingAncientCitya
湟中县伯什营古城遗址及烽
TheSiteofBoshiyingAncientCitya
  • 湟中县李家山镇下西河烽火台
    下西河烽火台,位于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镇下西河村西1.08千米处的山染上。《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烽火台位于云谷川西侧的山梁之上,地势高耸,视野开阔,周围远近环境一览无余。山体呈西北至东南向,西北缓,东南陡。台体东侧山下为云谷川,川内有大(堡子)云(谷川)公路、云谷川河,西南山下为汉水沟。台体周围荒草杂生。台体东北距李家山烽火台 5.7千米。烽火台整体呈覆斗形,由底部向上收分 0.5-1.3米,北壁收分较小,剖面呈梯形。台体系在自然基础上找平后就地取材,用黄士夯筑而成,夯层厚0.09.-0.15 米;夯层中爽有杨树枝。台体残高6 米;底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8、东西宽5.2米;顶部平面亦呈长方形,南北长3.8、东西统3.3米。 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东壁顶部呈四弧形,壁表层片状脱落现象严重;南壁中上部有横向风蚀凹槽,中下部挖有几个脚窝,西端底部有坍塌痕迹;西壁中部自底向里掏有一高 1.4、下宽1.2、上宽0.54、深2.3米的大洞,洞北侧由底部向上挖有两排脚窝,攀爬痕迹较为明显;北壁表面有片状剥离现象,东端底部有坍塌痕迹。损毀原因与上述烽火台基本相同。”
    XiaxiheBeaconTower,LijiashanTo
湟中县李家山镇下西河烽火
XiaxiheBeaconTower,LijiashanTo
  • 湟中县李家山镇王家堡烽火台
    王家堡烽火台,位于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镇王家堡村西面山梁上。
    WangjiabaoBeaconTower,Lijiasha
湟中县李家山镇王家堡烽火
WangjiabaoBeaconTower,Lijiasha
  • 民和县隆治口沟东山顶七星阁
    民和县隆治口沟东山顶七星阁。隆治口唐代时期为龙支谷,古鄯设立龙支县所辖区,“龙支”的谐音“隆治”,隆治是兴隆发达、长治久安之意,故得名隆治乡。隆治乡位于民和县东南部37公里处,地处低位浅山干旱地区,南北分别与本县总堡乡、马场垣乡接壤;东西为本乡前、后山区,分别与甘肃省永靖县、本县巴州镇毗邻。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红嘴堡,建县后曾设红嘴、铁李等乡,解放初为三区六乡,1956年撤区并乡后为隆治乡,1958年称隆治公社,当年合并为古鄯大公社,改称隆治管辖,1962年恢复为隆治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时称隆治乡。七星阁就在隆治口沟东山顶,上面还留存古建筑痕迹。
    QixingPavilionontheEastPeakofL
民和县隆治口沟东山顶七星
QixingPavilionontheEastPeakofL
  • 民和县下川口村烽火台
    民和下川口村烽火台,位于海东市民和县下川口村西北面山梁上。下川口村是青海省最东面的一座村庄。
    BeaconTowerinXiachuankouVillag
民和县下川口村烽火台
BeaconTowerinXiachuankouVillag
总计 410 个记录,共 35 页,当前第 16 页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友情链接: 青林摄影(网易博客) | 藏地影像微信公众号 |
电话:13897162734 18997226648    邮 箱:815530929@qq.com
藏地影像版权所有      征图信息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