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影像
首 页
Home
人物
character
民俗
folk custom
服饰
Clothes & Accessories
建筑
Architecture
风光
Scenery
动物
Animal
植物
Plants
特产
Special products
纪实
Documentary
艺术
Art
专题
special
旧照
Old Photos
收藏
Collection
摄影家
photographer
视频
Video
  相册分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相册展示 > 古迹
  • 互助县明长城泥麻村敌台
    互助县明长城泥麻村敌台,位子海东市互助县林川乡泥麻村八社村西南0.06千米处。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描述:“该敌台东北与泥麻村长城1段相连,西南与泥麻村长城2 段相接。该敌台地处村南地势较高的山染上,东西两侧多为坡地,周围多为低缓的山丘,坡地被辟为耕地。该敌台台体整体呈不规则的覆斗形,因自然坍塌整体形状不甚规整,剖面略呈梯形,亦不规整。敌台系用夹杂小石粒的黑土堆积夯筑而成的实体建筑,夯层厚0.23-0.25 米。台体高4.1米;底部呈长方形,东西长16.4、南北宽11.2米;顶部略星方形,边长3米。壁面的腰部覆压有一周石块,用以加固台体。该敌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损毁原因以自然因素的破坏为主,表现同于上述敌台;人为因素次之,表现为村民为扩大耕地,挖毁局部敌台底部。此外台体周国长满野草等植物也对政合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Ditai,NimaVillage,Mingchangche
互助县明长城泥麻村敌台
Ditai,NimaVillage,Mingchangche
  • 互助水洞村明长城2号敌台
    互助水洞村明长城2号敌台,位于海东市互助县林川乡水洞村四社西南0.02千米处。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敌台东北与水洞村长城4 段相连,西南与水洞村长城5 段相接。敌台依缓坡状的地势而建,北高南低,东西两侧均为耕地)。该敌台东北距水洞村1号敌台约2千米。敌台台体整体呈覆斗形,平面呈圆角方形,剖面略呈梯形,由底部向上逐渐收分。敌台系用黄土夹杂少量小碎石粒夯筑而成的实体建筑,夯层厚度不详。台体高3.6-4.5米;底部呈长方形,南北长16.2、东西宽 12米;项部亦呈长方形,东西长3.3、南北宽2.6米。台体四周壁面陡直,南壁中部覆压有一圈石块,用以加固台体。该敌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损毀原因以人为因素为主,表现为村民为扩大耕地,在敌台底部取士,修建便道,致使敌台西侧有不同程度的坍塌;自然因素的表现基本同于上述敌台。”
    MingChangchengNo.2EnemyPlatfor
互助水洞村明长城2号敌台
MingChangchengNo.2EnemyPlatfor
  • 互助水洞村明长城1号敌台
    互助水洞村明长城1号敌台,位于海东市互助县林川乡水洞村东北1.75千米小轱辘山顶。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敌台位于水洞村壕堑 1段长城本体之上,东北与龙王山长城2段山险相连,西侧与水洞村壕堑1段相接。敌台东南侧有大轱辘湾,系为自然冲沟,积雪融化顺沟而流,北侧山下有水洞峽,水从东北向西南流淌。该敌台所处位置较高,能清楚地观察到南门峽水库及周围平川地带的动況。西南距水洞村2 号敌台约2 千米。 该敌台因自然坍塌较甚,加之人为改造为“俄博”使用,致使本敌台已失原状。敌台整体现底大顶小,略呈覆斗形,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梯形,但周边形状均不规整。敌台系在自然堆积的山坡上找平基础后,就地取土,用黑灰士夹杂小石粒夯筑而成的实体建筑(以下敌台台体建筑方式基本与此类同),夯层厚0.2 米。台体残高3.4 米;底部呈长方形,东西长18.7、南北宽16.4米;顶部呈不规则圆形,南北长4.9、东西宽4.5米。 该敌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因长期受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影响,致使台体坍塌严重,已失原状,表面呈粉状脱落或片状剥离;此外台体表面植物生长也对台体造成一定的破坏。人为因素破坏主要表现为:台体顶部被挖毁,用小石块垒砌,中间竖一旗杆,其上插旗幡,人为将敌台改为现代宗教祭祀建筑,祭山神的 “俄博”。”
    MingChangchengNo.1EnemyPlatfor
互助水洞村明长城1号敌台
MingChangchengNo.1EnemyPlatfor
  • 互助县上台子村2号烽火台
    互助县上台子村2号烽火台,位于海东市互助县台子乡上台子村西0.1千米土崖上。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烽火台南、北两面为耕地,西与台子乡政府相望。烽火台南侧0.1千米处有一座庙宇,南距上台子村1号烽火台0.139 千米,西北距格隆村烽火合3千米。烽火台台体整体略呈覆斗形,底大项小,由底向上逐渐收分 0.5-3.4 米,平面呈正方形,平面呈梯形。台体系用黄士夯筑而成,夯层厚0.15 米。台体残高2.9 米;底部略呈方形,东西长10.1、南北宽9.4米;顶边呈长方形,东西长8.4、南北宽4.5米。在台体东侧和南侧增筑了一道外墙,外墙可能为晚期建筑。墙体底宽 1.1、顶宽1、高2.8米。该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东壁、南壁、北壁均不同程度坍塌;南壁中部及底部各挖有一个洞,中部洞宽2.3、高1.4、深2.5米,底部被人为削挖,台体悬立于耕地中;北壁中部至顶部有一个缺口,缺口宽2.5-3.3米。损毁原因以人为因素为主,表现为人为挖洞、削挖合基;自然因素同于上述。”
    No.2BeaconTower,ShangtaiziVill
互助县上台子村2号烽火台
No.2BeaconTower,ShangtaiziVill
  • 互助县善马沟明长城2号烽火台
    互助县善马沟明长城2号烽火台,位于海东市互助县台子乡善马沟村二社村北。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烽火台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周边多为农耕梯田,东北临善马沟,北有东西向砂石路从台体穿过。东南与上台子村1 号烽火台、西侧与格隆村烽火台遥相呼应。烽火台台体整体呈覆斗形,台体底大顶小,由底向上逐渐收分约0.5-1 米,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梯形。台体是用黄士夯筑,夯层厚 0.15-0.2米,夯层之间夹铺柳条。台体残高6米;底部星长方形,东西长5.8、南北宽5 米;顶部略呈方形,东西长3.5、南北宽3.1米。该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顶部被改作利用为宗教场地。壁面有裂缝,表层脱落。南壁挖有拱形士洞,洞口用士坯垒补,洞口宽1.2、高1.4 米,深不详。南北两侧建有民房。损毀原因人为因素有掏挖台体、利用改造台体原貌;自然因素表现为风蚀、雨蚀、草类生长等。”
    No.2BeaconToweroftheMingGreatW
互助县善马沟明长城2号烽
No.2BeaconToweroftheMingGreatW
  • 互助县善马沟明长城1号烽火台
    互助县善马沟明长城1号烽火台,位于海东市互助县台子乡善马沟村二社村北1千米山顶上。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烽火台位于台子乡西北山顶,周围为农耕梯田。该烽火台东北与直沟村烽火台,东南与上台子村1号烽火台、善马沟村 2 号烽火台,西与格隆村烽火合均能遥相呼应。烽火台台体整体呈覆斗形,底大项小,由底部向上部逐渐收分 1.4-1.9 米,平面形状近似正方形,剖面为梯形。台体是用黄褐土夯筑而成,夯层厚0.2 米。台体残高 3.7 米;底部与顶部均呈长方形,底部南北长4.5-5.4、东西宽4.9米;顶部南北长2.7、东西宽2.3-2.7米。 该烽火合整体保存狀況一般。烽火台局部被挖毀,晚期人们在四周用石块垒研,并在台休项部垒有一个梯形士墩,利用改建为祭山神、辟邪等宗教场地。损毁原因以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为主,表现为人为削挖及改建等;自然因素表现为自然坍塌、风雨侵蚀等。从该烽火台与南门峽的地理位置分析,该烽火台位于文献记载的西石峽石榨附近,应属峽榨烽火台。”
    No.1BeaconToweroftheMingGreatW
互助县善马沟明长城1号烽
No.1BeaconToweroftheMingGreatW
  • 互助县拉卡村明长城2号烽火台
    互助县拉卡村明长城2号烽火台,位于海东市互助县松多乡拉卡村西北0.3千米处的山染上。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描述:“烽火台四周已退耕还草,现为草山。其东面坡下0.183 千米处有一条乡村沙石路,路东为水磨沟,东侧6米处有一座移动发射塔,其西北侧有本康沟。该烽火台东南距拉卡村1 号烽火台约 1.67千米。烽火台台体整体呈覆斗形,由底部向上收分0.7米,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梯形。台体是用黄士夯筑而成,夯层厚0.2米,夯土中夹杂少量的碎石和石片。台体表面发现有栣木孔洞,孔径0.12米。台体较小,残高3.5 米;底部略呈长方形,南北长4.6、东西宽3.9米;顶部坍塌呈斜坡,已失原貌,南北长2.8、东西宽2.2米。该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顶部因雨蚀而坍塌成斜坡状,底部被人为损毁严重,挖为台阶状;东壁顶部坍塌堆土呈斜坡,踩踏形成斜向登台小径;南壁凹凸不平;西壁存有风蚀四槽。损毀原因自然因素表现为风雨侵蚀、自然坍塌;人为因素表现为踩踏攀爬。 《西宁志》 记载:“威远二墩 城东北一百五十里。〞而拉卡村 2号烽火台位于威远镇东北方向的松多乡,此处距离西宁东北75 千米。故从方向和里距来分析该烽火台应是文献中记载的 “威远二墩”之一墩。 该烽火台位于北庄古城堡东南,马营堡西北,可向两堡传递信息。故推测该烽火台可能为堡寨性质的烽火台。”在实际拍摄中官方的地位在另一座山头上,石碑又立在另一处山头要补公里边。
    No.2BeaconTower,Mingchangcheng
互助县拉卡村明长城2号烽
No.2BeaconTower,Mingchangcheng
  • 互助县卡拉村明长城1号烽火台
    互助县卡拉村明长城1号烽火台,位于海东市互助县松多乡拉卡村东南尕斯沟 1.5 千米处的山脊上,当地俗称为墩岭或大墩。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描述:“烽火台地处东南至西北走向的山梁上,其东临水磨沟,西连尕斯沟。该烽火台西北距拉卡村2 号烽火台 1.67 千米。烽火台台体整体呈覆斗形,由底部向上逐渐收分0.3-0.5 米,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梯形。台体用黄士夯筑而成,夯层厚0.13-0.16 米;夯土中夹杂少量的碎石和树干,用以加固台体;台体东壁、西壁和北壁表面发现桩木孔洞,孔洞直径 0.14 米。西壁枉木孔洞上下间距1.2 米,左右间距1.7米;东壁夯土中残存木楔。台体残高4.2-5.7米;底部略呈正方形,边长4.8米;顶部略呈方形,东西长4.4、南北宽4.2米。 该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顶部、东壁、南壁坍塌十分严重。项部已失原貌,坍塌并存裂隙;西壁风蚀严重,有风蚀浅坑,呈片状脱落:北壁台体顶部因水冲呈台阶状,高低不平,壁面呈片状剥离,并有多条裂缝。损毁原因以自然因素为主,表现为自然坍塌、开裂、风雨侵蚀等。 《西宁志》 记载:“威远头墩 城东北一百五十里。”此处“城”指西宁卫城,而拉卡村1号烽火合位于威远镇东北方向的松多乡,此处位于西宁东北约 75千米。故从方向和里距来分析,该烽火台即是文献中记载的威远头墩。 该烽火台地处山脊,当地俗称墩岭或大墩。该烽火台位于马营堡西北,北庄古城堡东南,可向两堡之间传递信息。故推测该烽火台可能为堡寨性质的烽火台。”
    MingchangchengNo.1BeaconTower,
互助县卡拉村明长城1号烽
MingchangchengNo.1BeaconTower,
  • 互助县大通苑堡(周家堡)
    互助县大通苑堡(周家堡),位于海东市互助县塘川镇大通苑村小学中。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堡所处为河谷地,地势开阔,周围为低缓的山丘。其西距西宁至互助公路约 10 米。堡内现建有大通苑小学。该堡平面格局比较清楚,平面呈不规整长方形。现存周长238 米,面积4130 平方米。堡城门朝向西。东北角有一座角楼(图一六九)。堡墙体是用黄士版筑,版长 3.1-5.6米。 堡墙:东墙残长52、南墙残长57、西墙残长59、北墙残长 70 米,墙体底宽2.1-3.6、顶宽1.1-1.9、高3-5.7米。东北角楼:高5.4 米;底部东西长3.2、南北宽4.8米;项部东西宽 1.7、南北长2.8米。 该堡整体保存状况一般。损毁原因以人为因素为主,表现为在堡内修建大通苑小学,墙体内外侧修建房屋,搭建厕所,取土垫圈,任意削挖墙体;自然因素表现为墙体受风雨侵蚀、植物生长等因素破坏,坍塌现象严重。据《西宁志》 记:“大通苑城东北六十里,〞嘉靖十三年(1534 年)新筑。又据《西宁卫志》 记载:“威远•…七十里大通苑堡、新添堡、童家寨、纳零沟、魏家堡。”从大通苑堡的地名及所处位置分析,该堡与上达记载中大通苑及大通苑堡相吻合,属西宁卫下辖十六苑中的大通苑遗存,修建年代为嘉靖十三年 (1534年)。”
    DatongYuanbao(Zhoujiabao)inHuz
互助县大通苑堡(周家堡)
DatongYuanbao(Zhoujiabao)inHuz
  • 互助县新添堡
    互助县新添堡,位于互助县丹麻镇新添堡村中。《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堡地处哈拉直沟中部地带,由此向北通至丹麻镇,南达哈拉直沟乡,地势开阔。东临湟水支流哈拉直沟河 0.5 千米,此河由北向南注人湟水。堡内修建有新添堡小学,附近现有住户20 余户,100 余人。新添堡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已调查登记,并建有记录档案。 该堡平面格局略呈方形,现存周长669.4米,面积29920 平方米。城门开在东墙中部,宽15米,城门外侧筑有瓮城。堡墙四角均建角楼。马面共2座,分别位于南墙与西墙中部。堡墙及瓮城墙体系用黄士夯筑,夯层厚 0.12-0.15米。 堡墙:东墙长 170、南墙长165.9、西墙长 157.5、北墙长 176 米,墙体底宽 1.4-3.6、顶宽0.3-2.3、高0.5-7.2米。 瓮城:位于东墙中部。仅残存南墙,长16、高1.2米。瓮城东北角坍塌严重。 角楼:共4座。黄士夯筑,夯厚0.12 米。东南角楼,高3米;底部东西长4.8、南北宽4.2米;顶部南北长3.1、东西宽2.4米,角楼项部因长期攀爬踩踏现呈斜坡。西南角楼,高2.6米;底部南北长5.6、东西宽5.4米;项部南北长3.4、东西宽3米。西北角楼,高4.2米;底部东西长7.4、南北宽6.2米;顶部南北长3.4、东西宽3.2米。东北角楼,高7.6米;底部东西长5.2、南北宽3.6米;顶部南北长 4.7、东西宽3,5米,角楼底部坍塌,用泥士混合石块补修。 马面:2座。南墙中部马面,残高3.8米;底部呈长方形,东西长6.9、南北宽3.4米;项部呈方形,边长1.4米。黄士夯筑,夯层厚0.1-0.13 米。西墙中部马面,残高3.8米;底部南北长7.4、东西宽3.2米;顶宽2.3米。该堡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堡墙大部分断续存在,局部消失。东墙墙体外侧因人为搭建猪圈,致墻体外侧坍塌严重,其中一段被挖断而消失;南墙断续存在,局部拓宽耕地挖毁墙体,墻体底部掏有土洞,自然坍塌较严重;西墙因村民修建庄廓、修院墙、开荒种地,使部分墙体消失。瓮城仅残存一段南墙。马面底部坍塌十分严重。损毀原因以人为破坏为主,表现为人为扩张耕地、修院建房随意挖毁墙体;自然因素次之,表现为长期受风蚀、雨蚀、植物生长等因素的破坏,致使部分墙体坍塌。 据记载:“新添堡 城东北八十里。”该堡与班家湾堡、破寨子堡俱嘉靖十四年 (1535年)筑。本次调查的新添堡名称与上述记载相吻合,并且所处位置亦于明代西宁卫之东北。从名称及地望分析,均与上述记载中 “新添堡”相符,故推测该堡的修建年代为嘉靖十四年 (1535年)。”
    Xintianbao,HuzhuCounty
互助县新添堡
Xintianbao,HuzhuCounty
  • 互助县师家堡
    互助县师家堡,位于海东市互助县哈拉直沟乡哈拉直沟河东师家村中。《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堡位于互助县哈拉直沟乡川水地带,地势较为开阔,土质肥沃,自然条件较为优越,西距哈拉直沟河 0.2千米,系湟水支流。现堡内居住村民 14户,60余人。 该堡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8、东西宽 82米,周长340米,面积 7216 平方米。堡门己破坏,据寻访当地村民,城门原开于东门。城内设施不详。墙体用黄士分段版筑而成,版长4米。西墙中部外侧有一座马面。 堡墙:东端残长 44、南墙残长 61-5、西墙残长 88、北墙残长 82 米,墙体底宽 1.1-4.1、顶宽 1-2.4、残高 0.4-4.7米。 马面:位于西墙中部,高4.6米;底部呈长方形,东西长8.3、南北究7.3米;顶部呈方形,边长 5.5米。 该堡形制基本完整,整体保存状况一般。损毀原因以人为破坏为主,表现为村民建房、拓宽耕地 挖毁墻体,造成局部墙体消失;自然因素主要表现为风雨侵蚀等造成的自然坍塌。 据记载:“师家堡城东北五十里。”此处城指西宁卫城,该堡位于哈拉直沟乡哈拉直沟河东师家村中,此处距离西宁城东25 千米,故从师家堡的地名及所处位置分析,该堡应是上述文献中记载的师家堡。其修建年代属“万历元年(1573 年)都御史廖逄节议题帮筑城堡”之一。”
    Shijiapu,HuzhuCounty
互助县师家堡
Shijiapu,HuzhuCounty
  • 互助县洛少堡址
    洛少堡址,《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描述:“位于海东市互助县东沟乡洛少村一社西北约500米。始建于明代, 俗称“山城”,平面星长方形,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城墙夯士筑,高约3米,基宽2米,今土层厚 0.15 米,南墙和北墙各有一马面。东向门。东城墙破坏严重。根据 1959 年油印清顺治刻本《西宁志》考证,疑为明代晚期修筑的“薛家山城”。”
    LuoshaobaoSiteinHuzhuCounty
互助县洛少堡址
LuoshaobaoSiteinHuzhuCounty
总计 410 个记录,共 35 页,当前第 12 页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友情链接: 青林摄影(网易博客) | 藏地影像微信公众号 |
电话:13897162734 18997226648    邮 箱:815530929@qq.com
藏地影像版权所有      征图信息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