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影像
首 页
Home
人物
character
民俗
folk custom
服饰
Clothes & Accessories
建筑
Architecture
风光
Scenery
动物
Animal
植物
Plants
特产
Special products
纪实
Documentary
艺术
Art
专题
special
旧照
Old Photos
收藏
Collection
摄影家
photographer
视频
Video
  相册分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相册展示 > 建筑 Architecture
  • 湟中西堡镇西北面中间烽火台
    西宁市湟中区西堡镇葛二村西北面山梁正中间烽火台
    Thecentralbeacontowerinthenort
湟中西堡镇西北面中间烽火
Thecentralbeacontowerinthenort
  • 湟中黄树湾水库边烽火台
    湟中黄树湾水库边烽火台,位于西宁市湟中区甘河滩镇黄鼠湾水库边。
    BeaconTowerbyHuangshuwanReserv
湟中黄树湾水库边烽火台
BeaconTowerbyHuangshuwanReserv
  • 湟中黄鼠湾一村烽火台
    湟中黄鼠湾一烽火台,位于西宁市湟中区甘河滩镇黄鼠湾一村西北0.96 千米处的山梁上。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烽火台山体呈南北走向,东侧山下为甘河川(滩),川内有鲁(沙尔镇)多(巴镇)公路,路东为甘河滩工业区,西侧山下为大康城川,川内有汉(东)通(海)公路、大康城川河;山梁两侧山势较缓,长有柠条、沙辣、狼鑫花等。台体周围荒草杂生,南面山下为黄鼠湾水库。烽火台位于长城外侧,东北距元山尔堡2.87千米。该烽火台整体呈覆斗形,由底部向上收分约1.75米,剖面呈梯形。台体系在自然基础上找平后就地取材,用黄土、红士、黑土夯筑而成,夯层清晰,厚0.12-0.18 米;夯层中发现几个相木孔洞,孔径0.13 米。台体残高4.8 米;底部东、南壁长9.5米,北壁残长5、西壁残长5.3米;顶部平面略呈正方形,边长约6米。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顶部残塌严重,人为挖有几个小坑...顶部长满冰草。东壁顶部中部坍塌成宽2.5 米豁口,壁表层坍場严重,整体呈孤形凹进,有人为踩踏痕迹;南壁中部从上至下呈凹槽状,上宽下窄,人为攀爬痕迹非常明显。凹槽下部东侧挖有一个宽1.4、高0.7、进深1米的窑洞,局部被堆土所掩埋,窑洞顶部有烟贪。壁东端下部掏蚀凹进,西端下部坍塌近直,此处从上至下有裂纹一条;西壁多处坍塌,壁中部从上至下有裂纹一条,壁表长有冰草;北壁西部从上至下坍塌,表面片状剥离现象严重,壁及堆土上长有冰草。损毁原因自然因素的破坏为主,人为因素次之,主要表现为裂纹、坍塌、片状剥离、植物生长区埋设测量标志、人为掏挖、踩踏等。 《西宁志》 记载:“西宁卫领墩七十有四,守瞭军三百四十五名…凤堆嫩 城西七十里,“城”指西宁卫城,在今西宁市城中区。黄鼠湾一烽火台东北距西宁 卫城约 34千米,无论从方位、距离来看都与此烽火台基本吻合,依此推测该烽火台即为 “风堆墩”。该烽火台应为明代所建。该烽火台位于甘河川(滩)西侧的山梁之上,地势高耸,视野开阔,周围远近环境一览无余。”
    HuangzhongHuangshuowanVillageB
湟中黄鼠湾一村烽火台
HuangzhongHuangshuowanVillageB
  • 湟中多四烽火台
    湟中多四烽火台,位于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多四村西北面的大墩岭(猪头山)上。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描述:“该烽火台位于湟水北侧的山梁之上,地势高耸,视野开阔,周围远近环境一览无余。此处南临湟水谷地,东连西纳川口,南侧山下正对多巴高原训练基地。台体南距西(宁)倒(淌河)一级公路1.67 千米、湟水1.85千米、109国道2.6千米、青藏铁路3.94 千米。台体位于为看守广播电视转播塔所建的院内。台体西距扎麻隆烽火台 5.04千米。该烽火台整体呈覆斗形,由底部向上收分1.6-3米,东、西两壁收分较大,剖面呈梯形。台体系在自然基础上就地取材,用黄士夯筑而成,夯层厚0.11-0. 17米;夯层中夹有椎木,为杨木,直径7-24 厘米,每隔两层夹有一层椎木。台体残高7米;底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5、南北宽8.1米。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周围 1米以外整体被下切约5米,顶部中央挖有一长2.5、深0.1-0.5米的方形坑,其中心埋有一老式的广播电视接收天线(现己废弃),顶部地表长有冰草等杂草。东壁上部坍塌严重,壁上有登台斜径,人为睬踏痕迹非常明显;南壁上部表层局部坍塌,表面片状脱落现象严重。下部大块坍塌,并有晚期修补痕迹。顺桩木孔洞由底部向上挖有脚窝,底部掏蚀凹进;西壁上部有众多的风蚀坑窝,下部坍塌凹进;北壁整体保存较好,东北角下部和西北角中下部局部坍塌,壁表面有片状剥离现象。损毁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自然坍塌、风蚀、片状剥离、植物生长及人为挖掘、安装天线、人为踩踏等。 《西宁志》 记载:“西宁卫领墩七十有四,守瞭军三百四十五名••…伯颜川墩 城西五十里。”“城”,指西宁卫城,在今西宁市城中区。西川(西宁市西面至西石峽东口段湟水谷地)古称 “伯颜川”;多四烽火台东距西宁卫城约 25千米,无论从方位、距离及名称来看都与此烽火台基本吻合,依此推测该烽火台即为“伯颜川墩”。该烽火台应为明代所建。 该烽火台位于西川烽燈线上,其西连扎麻隆烽火台,其东与西宁市三其烽火台相接。烽火台南侧山下即为由青海至西藏的交通线。”
    HuangzhongDuosiBeaconTower
湟中多四烽火台
HuangzhongDuosiBeaconTower
  • 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三其烽火台
    大堡子三其烽火台,位于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三其村东北 2.1千米处的大有山上。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烽火台台体北对山梁,南临湟水谷地,向西1.5千米处为海子沟,向南1.9 千米处为西宁钢厂。台体南距西(宁)湟(源)公路2.6千米、距遑水3.8千米、距109国道4.5 千米。台体周围地勢较为平坦,原为耕地,现退耕还草。烽火台西南隔湟水与佐署烽火台相望。 该烽火台整体呈覆斗形,由底部向上收分1.6米,剖面为梯形。台体系在自然基础上就地取材,用黄士夯筑而成,夯层厚0.12-0.16 米;夯层中夹有杨树枝。台体残高6.6米;底部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8米;顶部平面略呈正方形,边长3.6米。 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顶部东南人为挖有一直径1.5、深1.2米的大坑,西南角被挖成斜坡状,晚期人为踩踏痕迹明显。东壁表面片状剥离现象严重,有一条裂隙从上至下贯穿台体,中部从下向上挖有两排脚窝,壁下堆土较多,高约2.1米;南壁表层脱落严重,底部人为掏有一口径1、深1.8米的大洞,并有鼠洞;北壁表面有霉斑现象。台体顶部及壁上长有冰草。损毀原因与上述烽火台相同。 该烽火台位于西川烽燧线东端,西与湟中县多四烽火台相连。烽火台位于湟水北侧的山梁之上,地势高耸,视野开阔,周围远近环境一览无余。烽火台南侧山下即为由青海至西藏的交通线。”
    SanqiBeaconTowerinDabaozi,Chen
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三其烽
SanqiBeaconTowerinDabaozi,Chen
  • 乐都雨润镇深沟村全景
    乐都雨润镇深沟村全景,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雨润镇。
    PanoramaofShengouVillage,Yurun
乐都雨润镇深沟村全景
PanoramaofShengouVillage,Yurun
  • 乐都鲁班亭
    乐都鲁班亭,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老鸦村东面峡口湟水河北崖上建有庙宇,亭子在湟水河中央。又被称为“中流砥柱”,系乐都八景之一。始建清初,后被毀,1984 年重建八角亭。亭建在长6米、宽6米、高9米的自然石墩上,石墩西壁镌刻“米颠拜否”四字,下款有“渠阳刘殿衡题并书”题记。刘殿衡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任西宁道道台。
    LeduLubanPavilion
乐都鲁班亭
LeduLubanPavilion
  • 乐都田蒲家尕庙山遗址
    乐都尕庙山遗址,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田蒲家村南面路口。
    LeduTianpuJiajiaTempleMountain
乐都田蒲家尕庙山遗址
LeduTianpuJiajiaTempleMountain
  • 乐都区黑山明长城遗址
    这一组图片拍摄于乐都区黑山明长城遗址。海东市乐都区明长城遗址仅有壕堑一种类型,壕堑全长 5642 米,根据壕堑走向与保存状况的不同共分为3段,三段擦堑相互街接连成一线。分布在乐都县马厂乡盂家灣村西南处,位于长城本体主线甘沟滩壕堑的内侧(东南侧),与长城主线大致平行,整体呈东北至西南走向。2023/11/2, 拍摄。
    TheHeishanMingGreatWallSiteinL
乐都区黑山明长城遗址
TheHeishanMingGreatWallSiteinL
  • 乐都干沟烽火台
    乐都干沟烽火台,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雨润镇西北干沟西面山顶。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烽火台坐落于湟水北岸一南北向的山梁顶部,所处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其东临干沟,西接上水磨沟。东南远眺乐都县城,西南远望平安县城,地理位置较重要。本座烽火台由台体和环壕组成。 台体整体呈覆斗形,以底部向顶部收分2米,平面呈方形,剖面为梯形。烽火台是在一处比较平缓的山梁顶部就地取材,用黄士夯筑,夯层厚0.1-0.12 米。台体西壁发现有椎木孔洞,孔径为 0.08米,并暴露有相木残痕。台体残高7.3水;底部与顶部均略呈方形,底部东西长9.6、南北宽8.4-9.6米;顶部边长5-5.2米。烽火台外围有一周环壕,为烽火台的护国设施。环壕距烽火台台体5-7米。环壕口宽9.8、底宽3.2、深3.8 米。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顶部表面部分塌陷。东壁壁面存有三条宽为 0.03-0.06米的裂缝,被风蚀呈片状剥离;南壁表面有宽窄不一的竖向裂缝,壁面黄士剥落;西壁台体上部有上宽下窄的雨蚀冲沟,引起壁面部分坍塌;北壁存有黑色菌斑,部分脱落,台体底部呈片状剥离。损毁原因以自然因素为主,表现为风雨侵蚀、自然坍塌、霉斑等。 《西宁志》“烽墩”条记载:“西宁卫领墩七十有四,守瞭军三百四十五名•…大硖口墩 城东九十里。”此处“城”指西宁卫城,干沟烽火台位于乐都县雨润镇西北干沟西面山顶,此处位于西宁城东约45千米,故根据地理位 置及里距初步推测该烽火台可能是文献里记载的大峽口墩。其修建年代为明代。”
    LeduGangouBeaconTower
乐都干沟烽火台
LeduGangouBeaconTower
  • 乐都城南墩烽火台
    城南墩烽火台,位于海东市乐都区岗沟镇赵家村西北8 千米的墩岭岭顶。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烽火台地处岭顶,视野开阔,向北远眺乐都县城尽收眼底,岭顶周围沟谷纵横。烽火台台体因坍塌严重,台体被四周坍塌堆土覆盖,只露出局部台体。台体整体呈覆斗形,由底部向上收分1.2 米,现有形状不甚规整,平面略呈方形,剖面呈梯形。台体用黄士夯筑,夯层厚0.14-0.2米。台体残高6米;底部略呈方形,东壁长7.5、西壁长3.8、南壁长5.8、北壁长7.5米;顶部因坍塌己失原貌,形状不规则,其中部大面积坍塌,东西长5.6、南北宽4.5米。该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较差。台体因坍塌严重,致使平面形制不规则。台体顶部因人为掏挖致中问塌陷。东壁顶部有雨蚀沟槽,底部坍塌堆土高3.5 米,底部有一处人为掏挖的盗洞,洞径0.8、深1.8米;南壁有条状风蚀浅槽;西壁中部大面积坍塌,坍塌面宽1-1.8、高1.8米;北壁有雨蚀沟槽纵贯台体,壁面风蚀明显,呈层状分布。损毁原因以自然因素为主,表现基本同于上述;人为因素表现为在台体底部和顶部掏挖台体。《西宁志》 记载:“西宁卫 领墩七十有四,守瞭军三百四十五名⋯⋯城南墩城东一百三十里。”“城”指西宁卫城,城南墩烽火台位于乐都县岗沟镇赵家村西北墩岭岭顶,此处位于西宁卫城东约 65 千米。故无论从方位还是距离分析,都与此烽火台相吻合。城南墩烽火台应为明代所建。该烽火台位于本县湟水南岸烽送线上,置于店子村2号烽火台与深沟村烽火台之间。”
    LeduCityNandunBeaconTower
乐都城南墩烽火台
LeduCityNandunBeaconTower
  • 乐都碾木沟烽火台
    乐都碾木沟烽火台,位于海东市乐都区芦花乡碾木沟东侧山岭岭顶。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叙述:“该烽火台南、北两侧为低缓的山梁,现已退耕还林,栽种柠条、黄刺等低矮的灌木。西侧山下即为碾木沟,碾木沟为冰沟南下老鸦古城的一个重要通道,战咯地位较为重要。该烽火台所处地形较高,视野开阔,便于远距离观察敌情。该烽火台位于长城内侧,西北距碾木沟壕堑0.22千米。烽火台台体整体呈覆斗形,底大顶小,从底部向顶部逐渐收分 1.9-2.5 米,平面呈方形,剖面呈梯形。台体系用黄褐土夯筑而成,台体东壁上部夯层清晰,分布均匀,夯层厚 0.12 米。台体残高5.2-5.5米;底部呈圆角方形,边长7.5米;顶部略呈正方形,边长4.4米。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四壁均坍塌严重,底部坍塌堆土高 1.3-2.2 米。在台体东壁和南壁有多条上窄下宽的裂缝和因坍塌形成的凹槽;南壁从顶部至中部形成一道宽0.9、高2米的雨蚀沟槽,并有人为挖掘的凹槽;西侧有登台斜径;北壁底部有径长 1米的盗洞。损毁原因自然因素同于上述烽火合。”
    LeduNianmugouBeaconTower
乐都碾木沟烽火台
LeduNianmugouBeaconTower
总计 789 个记录,共 66 页,当前第 12 页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友情链接: 青林摄影(网易博客) | 藏地影像微信公众号 |
电话:13897162734 18997226648    邮 箱:815530929@qq.com
藏地影像版权所有      征图信息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