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通县城关镇下毛伯胜一号烽火台,位于城关镇西南面山顶,与南面二号下毛伯胜烽火台、北面宽多洛烽火台相望。
据青海省明长城调研数据:下毛伯胜烽火台位于大通县城关镇下毛伯胜村村南约0.2千米的山头上。烽火台所处的小山丘视野开阔,可与北面宝库、新庄,西北的西山、青林,西面的逊让、多林相望。其北距城关镇下毛伯胜村约0.2千米,村内水泥道路与大通至海晏的公路相连,公路以北0.05千米是自西向东流淌的黑林河河水。烽火台东、西、北三面的山体坡度陡峭,东面的坡度在70°以上,不易攀爬。烽火台环壕周边均已开垦为梯田。本座烽火台系由台体与环壕构成。烽火台台体整体为覆斗形,由底向上逐渐收分,收分0.8米。剖面呈梯形台体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0.15~0.2米。台体高3.3米;底部呈正方形,边长5.2米;顶部呈正方形,边长4米在烽火台台体南壁有一个类似二层台的夯土建筑,高1.2米;底部为正方形,边长5.3米;顶部为正
方形,边长4米。烽火台外侧有环壕。环壕内侧沟沿距台体东、西、北壁长4米,距南壁长3.6米壕沟口宽2-2.5、底宽0.6、深1.9米,土垄高1.8、底宽1.8米。壕沟除了南边的外侧土垄被毁之外,其余三边壕沟保存较好。
该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东壁北部坍塌形成了洞窟,东、西、南壁均有漏斗形雨蚀冲沟贯穿台体。东、西、北壁底部的坍塌堆土呈斜坡;在烽火台南侧有一条宽2米的小路从西面穿过壕沟沟底,至烽火台南壁转而向北至烽火台。台体壁面有登台脚窝。烽火台位于耕地中,台体及周边被削挖,致局部南侧环壕消失。东侧环壕内有一人为挖掘的土坑,宽1~1.4、深1.2米。损毁原因以自然因素为主,表现为坍塌、裂缝、雨蚀冲沟等。该烽火台山丘之下即为黑林河和北川河,这两条河的河谷均是从青海湖进入大通境内的重要通道,下毛伯胜烽火台修筑在重要的交通要道上,应属要道烽燧。
No.1beacontower,MaoBosheng,Che
|
大通县城关镇下毛伯胜一号 |
|
No.1beacontower,MaoBosheng,Che |
|
-
海北州祁连县峨堡古城峨堡,亦作俄博、敖包等,系蒙古语音译,意为祭神的石垒,其原意为路标,后引申为路神,有祈祷“峨堡”神保佑行人路途平安之意。
峨堡古城约始建于公元1206-1279年间,位于国道227线(即宁张公路)与峨祁公路交汇处的祁连县峨堡镇,东距祁连县城72公里,东经100°7′,北纬37°9′,海拔3645米,系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也是祁连至门源、西宁的必经之地,是古丝绸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驿站、茶马互市及军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门之称<西宁府志·古迹>>载:“(峨堡古城)在卫治西北、永安城西140里,元时筑,今遗亘尚存。”此城为夯土筑,东西长230米,南北长280米,城墙残高6米,宽6米,北城墙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个马面,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北因临山而无门,门宽11米,均有瓮城。瓮城东西30米,南北25米,瓮城门宽5米,长8米,呈圆弧状马蹄形,夯土层10至12厘米,城内有一城隍庙遗址,呈不规则梯形,夯土筑,夯土层10至12厘米,城外有点将台、烽燧遗址仍依稀可辩。
EbaoAncientCity,QilianCounty,H
|
海北州祁连县峨堡古城 |
|
EbaoAncientCity,QilianCounty,H |
|
-
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三角古城遗址位于祁连县东侧大约18-19公里处的黄草沟村,海拔3225米,地处祁连山脉和八宝河的环绕之中,周围都是风貌草场。古城呈现梯形状,东西长210米,中部宽120米。属宋代遗址。遗址东西宽210米,南北长150米和125米,城墙残高5米,夯土层厚10-12厘米。城外有护城河,环绕东西北三方,河呈梯形状,深约20米,宽30米,水从北面恰当山沟引入,现遗存有柏木桥架(局部)。其南崖(临公路)有洞一处,口呈半圆,洞边平石砌筑,进洞约15米处已塌方堵塞。洞旁另有小洞,内尚存木炭,深不可测,周围有烧制古砖、陶片、朽木。南有城门及瓮城,瓮城门向西;南北各有5个马面(包括两个城角),东墙已严重破坏。东北部、北部、西部、南部正中、中央偏南各有一组建筑,东北部、北部正中的墙基仍可分辨,东北部建筑为两间房屋,东西宽11.3米,西间长9.2米,东套间长8米,门宽3.2米。1986年,三角城遗址被青海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SanjiaoAncientCitySite,QilianC
|
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三角古 |
|
SanjiaoAncientCitySite,QilianC |
|
-
蕃城子位于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多巴村内,距破塌城南面几百米,蕃子城东面是多巴新城,可惜实地拍摄时没有找到任何遗迹。蕃子城只拍到了两端古城残垣,一段是独立体,一段为房基。当地村民讲我拍到的这两段是蕃子城的北城墙,二十年前还剩很多城墙。李智信《青海古城考辨》中记载“残长约20米,基宽近8米,残高约5米,有马面,夯土层厚约10~15公分,夯层中多夹杂砂砾碎石。其余城墙无存,城池面积不详。此城应为唐代临蕃城。”始建年代可能被破塌城晚一些。2022年6月13日拍摄。
Fanzicheng(linfancheng)site,DO
|
西宁湟中多巴镇蕃子城(临 |
|
Fanzicheng(linfancheng)site,DO |
|
-
西宁湟中多巴镇破塌城遗址,李智信《青海古城考辨》描述:“位于湟中县多巴镇多巴村北,城南距湟水约1公里,东距西纳河约800米,西北依猪头山(北象山、白象山)。城现在仅存西北角及西南角部分残墙。残高2~10米,基宽11米,夯土层厚6~8厘米,用沙石泥土混合筑成。城内文化堆积厚20~80厘米,西北部文化层较厚,向东南方向逐渐变薄。地面及断崖上散布有大量汉代绳纹陶罐、瓮残片及板瓦、筒瓦、兽骨等遗物。湟中县博物馆曾征集到出于该城内的汉代“五铢钱”、九枝铜灯、铜镜等文物。据当地群众反映,此城原有东、南、西三个“豁口”。根据反映情况实测,城约呈正方形。边长约250米。此城应是临羌新县故城。”
据网络资料显示:临羌县是湟水流域自汉代以来第一个县级建置。临羌城就是在靠近羌人居住的地方建立的城堡。建置时间应在武帝元鼎6年(公元年111年),和李息、徐自为讨平羌乱之事有关。临羌新县俗称破塌城。自古以来为西边交通军事重镇。破塌城在1960年时能看出轮廓,东西250米,南北250米,呈正方形,有东、西、南三门,城墙附有马面。这个临羌城,唐代曾一度改称临蕃城(因为吐蕃人代替了羌人和吐谷浑人)。但这只是官方称谓,民间仍沿呼旧称。直到宋代收复河湟地区,也曾一度改名宁西城,当地的唃厮啰人仍称林擒城、林金城、林精城、临谷城、历精城等,实际还是叫它临羌城。
本人实地拍摄时,通过村民领路只拍到了村民庄廓房墙边灌木丛林中的破塌城纪念碑,通过航拍也无法再看清古城轮廓和任何古城遗迹,很是可惜。2022年6月12日拍摄。
RuinsofbotaCity,DOPATown,Huang
|
西宁湟中多巴镇破塌城遗址 |
|
RuinsofbotaCity,DOPATown,Huang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