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
图片ID :ZDYX000029355
图片类别:古迹
摄影师:QL
授权模式:PE
图片尺寸:10785 x 7073
图片大小:57.60 MB
图片价格:RMB560
图片说明:互助县总寨村烽火台,位于海东市互助县塘川镇总寨村东南0.2 千米的东山山梁顶部。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烽火台位于沙塘川东侧南北向的山梁之上,地势高耸,视野开阔,周边远近情形尽收眼底。其东面为低缓的山丘,西面有(西)宁互(助)高速公路由此通过。烽火台周边多已修成梯田,种植有低矮的灌木。西南距水湾村烽火合5 千米。烽火台台体整体呈覆斗形,从底部向 顶部逐渐收分,因顶部坍塌,收分尺寸不详,平面略呈圆角方形,剖面呈梯形。台体是用黄士夯筑而成,夯层厚0.14 米。台体残高3.8米;底部略呈长方形,南北长7.6、东西宽6.8-7米;顶部形状不规则,南北长3.8、东西宽3.6米。
在台体西北96米山梁处,从南向北依次排列有 5个圆形小士堆,推测为小燈,编号为 S1- S5号。
台体西北96 米处为 S1 号,底径2.3、项径1、残高1.7 米;S2号与S1号相距2 米,底径3.7、项径
1.1、残高1.6米;S3号与 S2相距6米,底径4.8、顶径1.4、残高1.3米;S4号与 S3 号相距6米,底径3.7、项径1、残高1.5米;S5号与 S4号相距9米,底径3.6、顶径1.3、残高1.4米。
该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顶部人为挖有一个径长2.2米的圆形浅坑,坑内有碎酒瓶等祭祀品,台体被当地村民利用改造为祭祀山神等的宗教场地。东壁顶部有宽0.1-0.3米的雨蚀凹槽及两条裂缝,裂缝贯穿台体;南壁有登台斜径,壁面坍塌较甚,坍塌堆土高1.6米,底部有铲削痕迹,周围挖有水平状育林坑;西壁壁面有霉斑,顶部冰草丛生,中部有人为削挖取士痕迹,形成台阶状,底部种植柠条,西北角形成登台斜径;北壁台体部分坍塌,壁面凹凸不平。损毁原因以自然因素的破坏为主,表现为自然坍塌、风丽侵蚀区植物生长;人为因素表现为在台体底部及周围挖育林坑,种植柠条。
《西宁志》记裁:“牧羊川教城东北四十-里,此处“城”指西宁卫城,而总寨村峰火台位于塘川镇总寨村东南,此处位于西宁卫城东北20千米,故从方向和里程数来分析,该烽火台即是文献中记载的牧羊川墩。
该烽火台位于沙塘川东侧的烽燈线上,北邻双树烽火台,南连水湾村烽火台,置于两者之问。”2023/10/24, 拍摄。
关键词:海东市、互助县、塘川镇、总寨村、互助县总寨村烽火台、牧羊川墩、烽火、烽燧 、烽堠、 烟墩、墩台、土墩 Haidong City, Huzhu County, Tangchuan Town, Zongzhai Village, Huzhu County, Zongzhai Village, Fenghuo Tower, Muyang Chuandun, Fenghuo, Fengsui, Fenghou, Yandun, Duntai, Tudun
图片张数: 5/5 |
|
|
|
|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相册展示 > 古迹 > 互助县总寨村烽火台 |
|
互助县总寨村烽火台05 Beacon Tower in Zongzhai Village, Huzhu County |
互助县总寨村烽火台,位于海东市互助县塘川镇总寨村东南0.2 千米的东山山梁顶部。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该烽火台位于沙塘川东侧南北向的山梁之上,地势高耸,视野开阔,周边远近情形尽收眼底。其东面为低缓的山丘,西面有(西)宁互(助)高速公路由此通过。烽火台周边多已修成梯田,种植有低矮的灌木。西南距水湾村烽火合5 千米。烽火台台体整体呈覆斗形,从底部向 顶部逐渐收分,因顶部坍塌,收分尺寸不详,平面略呈圆角方形,剖面呈梯形。台体是用黄士夯筑而成,夯层厚0.14 米。台体残高3.8米;底部略呈长方形,南北长7.6、东西宽6.8-7米;顶部形状不规则,南北长3.8、东西宽3.6米。
在台体西北96米山梁处,从南向北依次排列有 5个圆形小士堆,推测为小燈,编号为 S1- S5号。
台体西北96 米处为 S1 号,底径2.3、项径1、残高1.7 米;S2号与S1号相距2 米,底径3.7、项径
1.1、残高1.6米;S3号与 S2相距6米,底径4.8、顶径1.4、残高1.3米;S4号与 S3 号相距6米,底径3.7、项径1、残高1.5米;S5号与 S4号相距9米,底径3.6、顶径1.3、残高1.4米。
该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顶部人为挖有一个径长2.2米的圆形浅坑,坑内有碎酒瓶等祭祀品,台体被当地村民利用改造为祭祀山神等的宗教场地。东壁顶部有宽0.1-0.3米的雨蚀凹槽及两条裂缝,裂缝贯穿台体;南壁有登台斜径,壁面坍塌较甚,坍塌堆土高1.6米,底部有铲削痕迹,周围挖有水平状育林坑;西壁壁面有霉斑,顶部冰草丛生,中部有人为削挖取士痕迹,形成台阶状,底部种植柠条,西北角形成登台斜径;北壁台体部分坍塌,壁面凹凸不平。损毁原因以自然因素的破坏为主,表现为自然坍塌、风丽侵蚀区植物生长;人为因素表现为在台体底部及周围挖育林坑,种植柠条。
《西宁志》记裁:“牧羊川教城东北四十-里,此处“城”指西宁卫城,而总寨村峰火台位于塘川镇总寨村东南,此处位于西宁卫城东北20千米,故从方向和里程数来分析,该烽火台即是文献中记载的牧羊川墩。
该烽火台位于沙塘川东侧的烽燈线上,北邻双树烽火台,南连水湾村烽火台,置于两者之问。”2023/10/24, 拍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