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
图片ID :ZDYX000028572
图片类别:古迹
摄影师:QL
授权模式:PE
图片尺寸:7184 x 4608
图片大小:21.20 MB
图片价格:RMB260
图片说明:湟中县董家湾堡山城遗址,《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位于湟中县李家山镇董家湾村四社东南0.23千米处的山嘴上。该堡西旺大(堡子)云(谷川)公路0.78千米,旺云谷川河1.04千米。堡南北两侧为沟,东为绵延向上的山体,西临陡坡。堡内现为耕地,无人居住。该堡东南距清代城堡-—童家湾城址0.6千米)。该堡依山势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形,周长324米,面积 5040平方米。堡门开于西墙中部,上宽7、下宽3、残高4-4.7 米。东墙、北墙外各有马面1座。堡内有墩台 1 座。堡墙、马面、墩台均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0.07-0.15 米;堡墙夯层内夹有椎木,直径6厘米;墩台夯层中夹有杨树枝,还有梅木孔洞,孔径0.08-0.16米,壁表面木枧众多。堡墙:东墙(残存两段)共长 11.2、南墙残长51、西墙长122.3、北墙长 91 米,墙体底宽1.2-4、残高 0.5-4.7米。马面:2座。东墙马面,残高4.4 米;底呈方形,边长4米;顶部残塌严重。北墙马面,残高3.6米;底呈方形,边长3.8 米;顶部较为平坦,南北长2.9、东西宽2.2米。墩台:1座。位于堡内西部,残高7米,底部东西长10、南北宽8.6米,因无法攀援,只是从远处观察,项部周围有一圈矮墙。墩南有一堵墙,南北向,长6.5、底统2、顶宽0.8米,北高南低呈斜拔状,顶都有环路痕迹,其北端高3.9米,距墩南面1米,推测该墙应是登临墩顶的通道。
该保墻体虽局部被破坏严重,基本格局仍清晰可辨,整体保存状况较差。该堡东墙大部被毁;南墙东端长约12米墙体因平田整地被破坏;西端长4.8米墙体被推士机挖毀,长40米墙体因山体滑坡而消失:北端长6米墙体坍塌无存,顶部人为踩踏痕迹明显。堡内墩台西、 南二壁表层局部坍塌,东壁底部风蚀四凹进现象较为严重,东、西壁底部虫孔较多。损毀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自然坍塌、风蚀及平田整地、人为睬踏等。该堡在文献中没有记载,又未发现任何实物证据,但从其建筑形制区方式来分析,推测该堡可能建于明代。”
关键词: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镇、董家湾堡、董家湾村、山城遗址、古堡、古城、古迹 Xining City, Huangzhong County, Lijiashan Town, Dongjiawan Fort, Dongjiawan Village, Shancheng Site, Ancient Castle, Ancient City, and Historic Site
图片张数: 7/19 |
|
|
|
|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相册展示 > 古迹 > 湟中县董家湾堡山城遗址 |
|
湟中县董家湾堡山城遗址07 Dongjiawan Castle Site in Huangzhong County |
湟中县董家湾堡山城遗址,《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描述:“位于湟中县李家山镇董家湾村四社东南0.23千米处的山嘴上。该堡西旺大(堡子)云(谷川)公路0.78千米,旺云谷川河1.04千米。堡南北两侧为沟,东为绵延向上的山体,西临陡坡。堡内现为耕地,无人居住。该堡东南距清代城堡-—童家湾城址0.6千米)。该堡依山势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形,周长324米,面积 5040平方米。堡门开于西墙中部,上宽7、下宽3、残高4-4.7 米。东墙、北墙外各有马面1座。堡内有墩台 1 座。堡墙、马面、墩台均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0.07-0.15 米;堡墙夯层内夹有椎木,直径6厘米;墩台夯层中夹有杨树枝,还有梅木孔洞,孔径0.08-0.16米,壁表面木枧众多。堡墙:东墙(残存两段)共长 11.2、南墙残长51、西墙长122.3、北墙长 91 米,墙体底宽1.2-4、残高 0.5-4.7米。马面:2座。东墙马面,残高4.4 米;底呈方形,边长4米;顶部残塌严重。北墙马面,残高3.6米;底呈方形,边长3.8 米;顶部较为平坦,南北长2.9、东西宽2.2米。墩台:1座。位于堡内西部,残高7米,底部东西长10、南北宽8.6米,因无法攀援,只是从远处观察,项部周围有一圈矮墙。墩南有一堵墙,南北向,长6.5、底统2、顶宽0.8米,北高南低呈斜拔状,顶都有环路痕迹,其北端高3.9米,距墩南面1米,推测该墙应是登临墩顶的通道。
该保墻体虽局部被破坏严重,基本格局仍清晰可辨,整体保存状况较差。该堡东墙大部被毁;南墙东端长约12米墙体因平田整地被破坏;西端长4.8米墙体被推士机挖毀,长40米墙体因山体滑坡而消失:北端长6米墙体坍塌无存,顶部人为踩踏痕迹明显。堡内墩台西、 南二壁表层局部坍塌,东壁底部风蚀四凹进现象较为严重,东、西壁底部虫孔较多。损毀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自然坍塌、风蚀及平田整地、人为睬踏等。该堡在文献中没有记载,又未发现任何实物证据,但从其建筑形制区方式来分析,推测该堡可能建于明代。” |
|
|
|
|
|
|